視野缺損漸擴大 網膜剝離恐瞎眼

1960
【NOW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
男子
▲九成以上的飛蚊症都是良性正常退化,視力不會有太大變化,一般定期追蹤即可。(圖/ingimage)

眼前出現黑影游絲飄移,當心為視網膜剝離前兆。近視800度的小宇,平日習慣戴隱形眼鏡維持清晰視力,一週前突然發現右眼視野出現白色薄霧,就醫檢查發現右眼視力掉到0.1以下,且有大範圍視網膜剝離,經玻璃體切除手術,才將視力恢復到0.3。

58歲的陳先生健康良好,從小到大視力一直維持1.0,3天前左眼突然看到許多漂浮絲狀物,一天後左眼下方視野竟看不到且不斷擴大。就醫時左眼僅能看到眼前手影晃動,視網膜幾乎完全剝離。雖然緊急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視力卻只恢復到0.1。

敦化双眼明眼科診所王元聖醫師指出,這兩名患者都因視網膜剝離而視力受損,一般視網膜剝離原因可分為牽引性、滲液性及裂孔性三種,其中以玻璃體脫水凝縮將視網膜拉破所造成的「裂孔性視網膜剝離」最為常見。

由於初期視網膜裂孔剝離,與良性飛蚊症在症狀上難以區分,民眾若突然發生飛蚊症,或是飛蚊症的數量及大小有改變,建議應及早接受散瞳後視網膜檢查,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期。

王元聖醫師解釋,若將眼球想像成雞蛋,玻璃體相當於蛋清,視網膜相當於蛋膜,而眼白的鞏膜部分就相當於蛋殼。玻璃體會隨著年齡增長、近視加重、眼球拉長而脫水凝縮,產生半透明的漂浮物,患者面對光亮或白色背景就會看到線狀,塊狀或片狀陰影,形成俗稱的飛蚊症。

九成以上的飛蚊症都是良性正常退化,視力不會有太大變化,一般定期追蹤即可。但少部分患者,因為玻璃體脫水凝縮的過程中,視網膜或其上的血管被拉破,就會形成視網膜裂孔或玻璃體出血,若置之不理,就可能進展成視網膜剝離。

王元聖醫師表示,初期視網膜裂孔或局部視網膜剝離,在門診接受視網膜雷射光凝固治療即可,但大範圍視網膜剝離只能接受手術。早期利用鞏膜扣壓手術治療,難度高,傷口大,恢復慢,患者術後屈光度改變,影響眼球轉動及血流供應,植入物則有移位、感染等風險。

目前較常使用的玻璃體切除手術是在鞏膜上做三個1到2mm的小傷口,慢慢移除病變玻璃體,再以雷射及特殊氣體修補視網膜裂孔。雖然術後不適減少,對眼球構造改變較小,且能清除玻璃體出血,但可能加速白內障生成。

近年來微創玻璃體切除手術問世,運用外科內視鏡手術觀念,利用0.5-1mm的拋棄式套管穿刺鞏膜,術後不需縫合,手術時間縮短近半小時,大幅提升患者術後舒適感。今年5月起微創玻璃體切除手術耗材部分,健保已核准給付,患者只需自費特殊耗材,負擔大幅減輕。

王元聖醫師提醒,裂孔性視網膜剝離好發於高度近視及中壯年族群,越早治療對視力的影響越小。600度以上近視患者、曾眼球外傷、親屬有視網膜疾患,以及40歲以上的族群,應半年或一年定期接受視網膜檢查,切勿輕忽為單純老花或白內障,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