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抓越癢!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逾200萬人

3267
【NOW健康 李宛真/台北報導】
越抓越癢!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逾200萬人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在8月30日世界皮膚健康日,舉辦「異位性皮膚炎肌膚照護營」。(圖/ingimage)

據統計,台灣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超過200萬人,以孩童及青少年居多,典型症狀是皮膚乾燥,伴隨嚴重皮膚搔癢及發紅。由於長期搔抓,導致不少在學患者發生晚間睡眠不足,白天上課精神不佳的惡性循環,身心備受煎熬。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將在8月30日世界皮膚健康日,舉辦「異位性皮膚炎肌膚照護營」,邀請家中有6歲以下寶貝的家長來參加,學習正確的異位性皮膚炎相關資訊。另邀集全國皮膚科專家,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與治療,制訂「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及衛教手冊,希望讓患者瞭解異位性皮膚炎。

29歲的劉同學出生不久即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病況嚴重時,出現劇烈癢感及紅疹,讓當時年幼的他難以忍受,不停搔抓皮膚,抓出傷口,甚至組織液滲出,夜間還會影響睡眠,求學及家庭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

台灣大學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在嬰兒期或兒童期,患者常合併個人或家族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近幾年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致病基因是絲聚蛋白 (filaggrin)的突變所造成。

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病灶「三部曲」為:癢→搔抓→濕疹,皮膚一旦出現濕疹,便會引起更厲害的搔癢,如此形成惡性循環,「癢癢抓抓、抓抓癢癢、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由於皮膚乾燥發炎,不斷脫屑,不少人因此誤會皮屑會傳染疾病,患者也被人誤以為衛生習慣差。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表示,目前皮膚醫學界的共識,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方式採三線治療原則。第一線給予保濕劑改善皮膚障壁功能,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物止癢,以改善睡眠品質。效果不彰則採用第二、三線,增加紫外線光療或免疫調節劑等治療。

黃毓惠提醒家長,對異位性皮膚炎應有正確的認識,應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不要病急亂投醫,給孩子使用來路不明的偏方或膏藥,以免病況惡化,終生難以擺脫。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