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濕熱 小心熱休克致死

1999
【NOW健康 黃靖芳/台北報導】
患者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夏天高溫高濕,空氣中水分子幾近飽和,散熱不易,極易產生熱傷害。若在高溫環境下持續工作、運動,身體散熱機制超時運轉,很容易造成過度排汗,皮下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腦部供血不足,體力不支,熱衰竭而昏倒。最壞的情形就是「下視丘當機」,也就是熱休克,恐危及生命。(圖/ingimage)

時序入夏,氣溫攀升,門診顯示,中暑求診的人越來越多。中醫師提醒,身體發熱,容易流汗、心煩、胸悶、口渴、頭重、倦怠無力感,這都是中暑徵兆。由於暑熱造成津液元氣耗傷,民眾應做好預防。

秀傳101皇家健康會所中醫師呂友文表示,人腦下視丘是身體的體溫控管中心,當身體暴露在熱環境下,身體皮膚及內臟的溫度感受器,會把溫度的訊息傳回下視丘,下視丘前區再透過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使皮下血管擴張,並藉由流汗產生蒸散作用,來散發熱量,讓身體冷卻。

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夏天高溫高濕,空氣中水分子幾近飽和,散熱不易,極易產生熱傷害。若在高溫環境下持續工作、運動,身體散熱機制超時運轉,很容易造成過度排汗,皮下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腦部供血不足,體力不支,熱衰竭而昏倒。最壞的情形就是「下視丘當機」,也就是熱休克,恐危及生命。

除了環境溫濕度,人體適應力差,也是熱傷害主要成因。呂友文警告,罹患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先天無汗腺症、感冒、腹瀉、肺炎、肥胖(大於85公斤)的患者,體表血管擴張功能受損,不耐久熱,排汗功能不全,心臟功能無法隨溫度升高而調整,是熱傷害的危險族群,應該避免在室外逗留。

中醫治療熱傷害,除了用藥,也常運用刮痧解暑,幫助體內熱氣散出。人體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與脊椎正中的督脈相通,掌管體溫控制及調理免疫功能,刮痧能暢通經氣運行,促進解熱功能,快速緩解熱傷害。

呂友文提醒,民眾剛刮完痧需待在室溫通風處1、2小時後,才可進冷氣房,以免全身痠痛。刮痧後若頭痛不止,可服用清熱解暑藥物使用,多補充溫開水,但不可喝冰水。

值得注意的是,頸部前方為刮痧禁區,應避免觸及。另外,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白血病、癌症,或皮膚上有傷口疤痕的人及懷孕婦女,皆不適合刮痧,建議尋求其他方式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