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季壓力大 當心潰瘍性結腸炎

1814
【NOW健康 黃筱雅/台北報導】
考試中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特於「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5月19日)前夕,推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全台共有22家醫療院所,至少24位經認證的專業醫師加入,提供民眾適切的診斷、追蹤及治療。(圖/ingimage)

考季壓力大,考生腸胃易出包!22歲王姓大學生在考大學那年,持續性腹痛及血便,一天跑廁所多達15次,還曾因此一週請假四天無法上學,念書進度大受影響,爾後花了二年才確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所幸經飲食調理及藥物治療後,終於告別「馬桶人生」。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常務理事邱正堂醫師表示,近來考生因緊張壓力大導致腹痛、腹瀉的情況劇增,腸胃科門診諮詢量比平時高出三成,部分患者起初誤以為是大腸急躁症、腸胃炎或是痔瘡,進一步診斷後才發現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邱正堂醫師說明,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屬於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瘍性結腸炎的盛行率在台灣約10萬分之8.5,克隆氏症為10萬分之2.1,國內每年新增罹患潰瘍性結腸炎人數約800人,克隆氏症200人。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特於「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5月19日)前夕,推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照護門診」,全台共有22家醫療院所,至少24位經認證的專業醫師加入,提供民眾適切的診斷、追蹤及治療。

台大醫院內科部凃佳宏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患者以考生及上班族兩大族群為主,其發病原因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

凃佳宏醫師解釋,壓力會造成腸道中發炎細胞,使腸道滲透性增加,加重腸道發炎反應,引起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血便、疲倦、發燒等症狀。由於初期症狀常因血液被誤為痔瘡、因拉肚子被當成腸胃炎或大腸急躁症,以致延誤治療時機,平均二至三年才會確診。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林敬斌醫師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日常生活飲食上應採低渣飲食,減少腸道刺激及蠕動,以利腸胃傷口早日癒合。多選擇五穀根莖類、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煮熟的低纖維蔬菜、水果等。

林敬斌醫師警告,若在急性發炎期,應避免奶製品,如牛奶、優酪乳、生菜沙拉或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端午節將近,糯米及甜辣醬等難消化及刺激性的食物,患者也要避免,以免病情加重。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