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篩檢心房顫動 預防中風與失智

1728
【NOW健康 黃筱雅/台北報導】
名廚阿基師擔任台灣腦中風學會代言人
▲陳龍醫師指出,不少患者是在發生缺血性中風或心臟衰竭後才被確診,從有症狀到確診為心房顫動,平均要花上2.6年。

52歲王先生是名餐廳大廚,由於工時長、壓力大,每天一包菸,下班後還需喝上一兩杯高粱才能入睡。某天早上同事發現他行動反應遲緩,整個人不對勁,趕緊送醫,檢查確定為心房顫動導致的中風。

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雙和醫院神經科陳龍醫師表示,高血壓及心房顫動是造成中風的最主要危險因子,國內20至25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患者因無症狀,而沒有被診斷出來。

陳龍指出,不少患者是在發生缺血性中風或心臟衰竭後才被確診,從有症狀到確診為心房顫動,平均要花上2.6年。初期診斷心房顫動的一年內,確診出失智症的比率為2.7%,五年內更增為10.5%,與中風9.7%的機率相當,一旦失智,對於個人及家庭產生巨的大經濟負擔,且耗費社會醫療資源。

近期研究顯示,失智與心房顫動關係密切,原本女性失智症比率就比男性高出1.55倍,隨年齡增長,如果又患有心房顫動,失智症風險將更為提高。另外,中風風險為男性的5倍,死亡率則高出2.5倍。

名廚阿基師擔任台灣腦中風學會代言人,他表示,因為有家族高血壓病史,母親也因沒有控制好高血壓而中風,因此,平時注重養身,少攝取高油、高糖等食物,並養成每日量測血壓及監測是否有心房顫動的習慣,以防止二次中風的危險。

中風後的王大哥說,在中風之後,徹底戒菸、戒酒,固定游泳運動,每天量測血壓及心房顫動。他呼籲民眾,若能提早發現心房顫動,提早預防,就可以避免中風的憾事發生。

目前診斷心房顫動,需依賴心電圖。陳龍指出,雖然量測脈搏是最簡單的辨別方式,但要病人自我把脈相當困難,即使透過護理師的診脈篩檢,準確率也只有六、七成。建議血壓量測每次需間隔至少15秒,連續量測3次,再取平均值,才能作為判斷依據。

陳龍提醒,因為心房顫動症狀多元且不明顯,包括心悸、胸悶、呼吸短促、頭暈等,容易與低血糖、糖尿病、貧血等老年疾病混淆,無論男女都必須提高警覺。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