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狹窄治療新趨勢 降低中風復發

3468
【NOW健康 薛雅文/台北報導】
李政翰醫師
▲頸動脈狹窄程度越高,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也就增加,目前以血管成型術合併支架置放,能有效降低中風復發機率。

許多突發性中風患者雖然接受內科治療,日後仍有再次中風危機。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政翰建議,以血管成型術合併支架置放,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來治療頸動脈狹窄,預防效果較佳。

李政翰醫師表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一旦頸動脈中形成膽固醇斑塊沉積,斑塊剝落,就會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

頸動脈狹窄在臨床上可分為症狀性與無症狀等二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在近半年內曾發生過缺血性腦血管症狀。一般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愈大。

李政翰醫師說,目前針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分為藥物及手術,藥物多用於輔助性治療。但國外研究發現,無症狀患者與症狀性高度狹窄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每年分別有2至3%及20到25%的中風發生率,仍須依賴手術治療。

傳統手術治療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以手術清除血管阻塞,對嚴重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預後顯著良好,但缺點是手術需全身麻醉,對於患有心肺功能異常,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頸動脈狹窄部位過高或過低,對側頸動脈堵塞患者來說風險較高。

針對不適合開刀及全身麻醉的患者,則建議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透過血管整型術及支架放置,來暢通血管,增加血流量,使內膜沉積的硬化斑塊表面平滑,防止血栓形成及剝落。國內研究顯示,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治療成效不亞於傳統內膜切除手術,且有較低的顱神經損傷及傷口感染率。

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頸動脈狹窄合併有管腔內血栓,頸動脈過於狹窄處或主動脈弓有嚴重彎曲,合併有顱內血管畸形的患者,可能使導管或支架無法安全通過抵達,則不適合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李政翰醫師指出,長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有家族相關病史的民眾,都是頸動脈狹窄症的高危險群,且男性的罹病率較高,建議應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篩檢。

李政翰醫師提醒,暫時性腦缺血其實就是輕度中風,應視同嚴重腦中風的警訊,常見癥兆包括突發性的嘴歪眼斜、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或軀體麻木或無力、單眼暫時性黑矇等。若有疑似症狀出現,應及早至神經科檢查,預防更勝於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