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阻塞 導管治療免於截肢

800
【NOW健康 黃筱雅/嘉義報導】
周邊動脈阻塞導管治療 
  周邊動脈阻塞是老年人與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通病,嚴重甚至可能需要截肢!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過去三年利用導管方式,成功幫助數百名周邊動脈阻塞患者,免除截肢的痛苦。醫師提醒,寒流氣溫偏低,周邊動脈阻塞患者應提高警覺,做好保暖措施。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兼華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通常只是腳在走路時,會感到輕微疼痛,走路會痠且無法走遠,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臨床上周邊動脈阻塞依症狀約可分為四級,一級患者的下肢容易感到冰冷,男性可觀察到明顯掉毛現象;發展到第二級會有間歇性跛行,意即走路感到腿疼痛,須休息後才能再走,但走一段路又會感到痛而需要停下。

  到了第三級則會連休息時都覺得腳痛;阻塞到第四級時,腳趾頭末梢顏色開始變化,從蒼白轉為紫黑,腳部因缺血而出現水泡,逐漸潰爛。部分患者則在受傷後變成慢性潰瘍、甚至必須截肢。

  張兼華醫師指出,對於下肢動脈阻塞的患者,一般會以清創手術清除足部已感染壞死的組織,但仍需進一步處理動脈阻塞,否則將造成缺血繼續引發壞死。曾有患者從腳指頭截肢開始,一路被截到踝關節、小腿,以至大腿。

  傳統以繞道手術處理動脈阻塞問題,動輒開出50到80公分以上的傷口,術後常引起劇烈疼痛,患者需要休養一週才能下床行走。現今可藉由導管的方式,只需要一個針孔,就能打通阻塞的血管、使患肢重獲血流,若患肢不需進一步清創,術後隔天即可出院,患者負擔大幅減輕。

  張兼華醫師提醒,年長者、洗腎患者及三高患者是動脈阻塞的好發族群,應戒菸、戒酒,並做好血壓、血糖及血脂肪等控制,平時應注意足部清潔和保暖的工作,如有症狀應儘快就醫,早期治療才能避免截肢的遺憾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