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紅十字會不定期舉辦「心肺復甦術教學」公益健康講座。
新年即將到來,在歲末回顧過去一年的重大新聞,從年初藝人戎祥猝逝,到時任義大犀牛隊總教練徐生明散步後猝死。民眾在震驚之餘,無不想問,除了預防之道,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意外發生的當下保住性命呢?
即時CPR 增加電擊成功率
回顧求學期間,許多人一定會想起在軍訓課或護理課的時候,老師或教官都會不厭其煩地拿出「安妮」教導大家CPR急救術,但許多人都是應付了事,無視CPR的重要性。所謂的CPR其實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的簡稱,內容包括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其中,胸部按壓可以產生血流循環,讓血液流入肺部與其他重要器官;人工呼吸可以將氧氣帶入肺泡並進入血液循環。有效的CPR可以將氧氣與養分運送至腦部、心肌,減緩細胞死亡的速度。
由於心跳停止4到6分鐘內未實施CPR,腦細胞就會有損傷的可能,若延誤至6分鐘以上,即會使腦部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一旦延誤超過10分鐘,腦細胞將因缺氧而導致壞死。因此,應在患者心跳停止的4分鐘內,儘速實施CPR,以減少細胞受傷與死亡。
熟記「叫-叫-C-A-B-D」口訣
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醫師指出,美國心臟醫學會AHA於2010年10月公布新版心肺復甦術CPR操作技術,台灣衛生福利部則在2011年1月公告新版民眾CPR急救法。新版CPR的施救程序為「胸部按壓─暢通呼吸道─檢查與維持呼吸」(C-A-B),特別強調先胸部按壓,以確保被急救者體內血液循環,含氧血流可帶到各個器官。任何導致心臟停止的原因都需實施CPR,包括心臟病發作、氣喘發作、異物梗塞、溺水、中風、中毒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