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團隊證實 變性欲者大腦結構不同

1991
【NOW健康 陳如頤 /台北報導】
北榮團隊證實  變性欲者大腦結構不同
▲台北榮總謝仁俊教授,經由功能性和共振造影(fMRI)可深入研究,變性欲者其心理和大腦反應與一般人不相同。(圖/ingimage)

 20歲的大明外型秀氣、個性陰柔,從小自覺身體裡住了一個女性的靈魂,想像自己是女生,喜歡穿著女裝外出,才感覺做自己。22歲的麗美,自幼就不愛留長髮、穿裙子,喜歡玩槍戰,國中時厭惡自己的胸部,用束胸壓平,想要做變性手術。

 台北榮總研究發現,變性欲者大腦結構中,「男女性別表徵」與「社交功能」間的腦神經機轉、聯結與一般人不同,只要經「功能性核共振造影」(fMRI)就能確認,未來可應用於變性欲者接受性別重建手術之前的精神評估之用。這是國際間第一個針對變性欲者的腦科學研究,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整合性腦功能研究小組教授謝仁俊表示,這項研究對象為41名變性欲症者,除了自我評量性別認同之外,其中21名另接受功能性核磁共振,發現在觀看情色影片時,變性欲症者的心理及大腦反應也和一般人不相同。

 謝仁俊教授說明,大腦結構中的「社會性腦區」掌管自我認同、人際關係等,而「男女性別表徵腦區」控制骨盆腔肌肉,是男性勃起、女性高潮的關鍵,變性欲者大腦中的二區神經緊密聯結在一起,讓變性欲症者24小時融入認同自己心理的性別,而非生理上的性別。

 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鶯喬表示,礙於法令,變性欲者想進行變性手術,往往難以實現,過去近18年來,診治過的517位個案中,約有半數曾併有憂鬱症狀。患者經由荷爾蒙治療或合併手術治療過後,整體人際、社會適應均有統計上顯著的改善。

 國內法令規定,進行性別重建手術治療需要有2家醫院的精神科醫師,開具手術轉介診斷書,且患者需達法定年齡20歲以上才能接受變性手術。謝仁俊教授強調,北榮這項研究成果證實變性欲者生理上形成原因,有助去污名化、去疾病化,也盼望研究成果未來能應用在臨床評估之上。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