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錦囊》小兒發燒怎麼辦? 醫:別急著退燒

3993
【NOW健康 編輯部/特別報導】
發燒
▲臨床上,幼兒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對體溫控制能力較弱,加上幼兒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病菌容易迅速侵犯至體溫中樞、引起高燒。陳伯彥醫師建議,當家長發覺孩子可能發燒時,應先測量體溫,或測量肛溫、腋溫、耳溫。(圖/ingimage)

 根據疾管局統計歷年資料發現,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尤其以6、7月為流行高峰期,不但如此,目前國內確定病例逐漸增加。衛生局提醒,若家中還有出生滿15個月的嬰幼兒未完成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務必依規定時程接種疫苗,以杜絕感染後所引發的後遺症。

孩童體弱易發燒

 感染日本腦炎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其中又「發燒」最讓父母擔心。不過,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醫師表示,其實發燒本身並不可怕,由於嬰幼兒抵抗力較弱,當家長發現孩子有發燒症狀,應盡速送醫接受診斷、找出病因,並對症治療。一般發燒溫度並不會燒壞腦子,但仍需注意是否引起腦炎或腦膜炎的併發症等腦部病變發燒。

 臨床上,幼兒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對體溫控制能力較弱,加上幼兒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病菌容易迅速侵犯至體溫中樞、引起高燒。陳伯彥醫師建議,當家長發覺孩子可能發燒時,應先測量體溫,或測量肛溫、腋溫、耳溫。如肛溫超過38度、口溫超過37.5度、腋溫37度,即確定為發燒。

 一般建議,早產兒、新生兒及抵抗力較差的孩子不適合用肛溫,因擔心溫度計傷及肛門黏膜,引起不必要的感染。至於五歲以下幼兒則最好別量口溫,以免不慎咬斷溫度計。家長若想測量幼兒體溫,以耳溫、腋溫為宜。

 陳伯彥醫師強調,發燒為身體對抗外來細菌、病毒或異物所產生的正常反應。並非疾病,而是一種身體健康警訊,因此,除非是高燒合併抽筋或嚴重不適,否則在未確定診斷前,不必急著退燒。除了發燒症狀,父母應同時注意是否有如疹子、意識模糊、嚴重嘔吐、下痢、腹痛、呼吸困難急促、黃疸甚至痙攣等其他症狀出現,若有則應儘速就醫診斷。

幼兒發燒成因多

 引起幼童發燒的原因,主要為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或肺炎、腸胃道或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腦部發炎、痲疹、玫瑰疹、預防注射或不明熱。有些非疾病的因素也會引起發燒,例如周圍環境溫度過高,體溫因無法降低而引發中暑,或劇烈運動造成的暫時性體溫升高。

 不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發燒,都會使體溫升高,幼兒身體原本調適能力就較差,容易誘發抽筋、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正常活動等情形。另外,發燒也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變大,同時食慾降低,因此容易急速消瘦。

 當家長發現幼兒發燒,若無其他症狀且精神良好,可先給予簡單退燒處理,像是睡冰枕或溫水擦拭全身等,並協助下視丘調熱中樞散熱,最後送醫檢查原因。如果幼兒高燒,同時合併抽筋及嚴重不適,就應立即就醫,按醫師處方服用退燒藥。

發燒治療期間的處理

 幼兒看診回家後應多補充水分,避免因水分攝取不足而加重發燒。另外,幼兒發燒宜稍微減少衣服穿著,以寬鬆為主,並減少被蓋以幫助散熱。此外,隨時依據幼兒體溫高低調整室溫,體溫過低時,室溫應調高;體溫上升時,室溫宜降低。

 幼兒發燒治療期間,家長應注意幼兒口腔衛生和皮膚清潔,避免劇烈運動,或曝曬於日光下,造成體溫更高、消耗能量。若病情惡化,持續高燒39度以上不退,或藥物使用後無效,便需立即送醫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

 家中幼兒如有熱痙攣病史,平時在家中應準備口服退燒藥及退熱肛門栓劑,以便發燒時使用,避免因高燒引起「抽筋」問題。此外,須隨時觀察幼兒是否有抽搐、活動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一旦發現應立即送醫。

發燒並不會燒壞腦

 要注意的是,許多家長擔心發燒會燒壞腦子,其實不太可能發生。陳伯彥醫師指出,由於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為蛋白質,通常要42度以上才會逐漸破壞,但一般發燒很少會超過此溫度,所以大可不必擔心。不過家長仍應注意,幼兒高燒時是否顯出呆滯無神狀態,這可能是腦炎、腦膜炎引發高燒,造成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情況,需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