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銀髮族健康 不能輕忽小毛病

1780
【文/劉建良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照護銀髮族健康 不能輕忽小毛病
▲ 以肩關節損傷為例,年輕時肩關節韌帶受傷,雖然初期有疼痛與活動限制,配合積極治療與復健,調養一段時間就好得差不多,也不太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同樣的狀況換成老人家,肩關節韌帶受傷,因為身體恢復期拉長,限制活動時間便延長。老年人面對疼痛的處理方式,多半採取「盡量減少活動,不動就不痛」,但身體長期不活動導致關節沾黏,會使肩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圖/ingimage)

 國內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日前衛生署報告指出長照計畫進度弱後,希望能在104年前補足照顧人力之缺口,以便妥善照顧老年族群。隨著年齡增長,器官累積足夠耗損,功能就會逐年退化,加上老年人對於各種疾病、損傷的恢復期較長,如果恢復期間又出現新問題,身體功能就會像溜滑梯般快速往下滑。如果在疾病初期就找到源頭對症治療,並預防可能的併發症,老人家的不舒服就會少很多,因為病痛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會比較少。

老化VS疾病

 疾病或老化,有時只是一線之隔。症狀較輕的被稱作「老化」,衰退明顯、影響器官功能的則被稱作「疾病」,老年人身體恢復力較差,老化與疾病同時發生時,很難單一判定,然而現行醫療體系著重單一個別疾病治療,老年人需要的整體照護,很容易被忽略。

 以肩關節損傷為例,年輕時肩關節韌帶受傷,雖然初期有疼痛與活動限制,配合積極治療與復健,調養一段時間就好得差不多,也不太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同樣的狀況換成老人家,肩關節韌帶受傷,因為身體恢復期拉長,限制活動時間便延長。老年人面對疼痛的處理方式,多半採取「盡量減少活動,不動就不痛」,但身體長期不活動導致關節沾黏,會使肩膀活動範圍受到限制。如此一來,在穿衣、梳頭、拿高處的物品等大小事上,便處處受到影響;只是這樣的狀況看起來似乎還好,大家也都可以應付,卻忽略大問題都是從這樣的狀況開始。

 隨著年齡增加,神經系統退化會導致走路不穩,跌倒時常需順手扶一下身邊的東西。但先前肩關節受傷沒有復健恢復,使得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無法即時用手支撐,就會摔得鼻青臉腫。摔倒的後果,若不嚴重,僅是輕微皮肉傷,若狀況嚴重,則可能骨折或腦出血。

 肩關節受傷時,一般人很難聯想與未來的跌倒、骨折、腦出血有關。年輕時肩膀受傷,只要幾個月就恢復,走路不穩,只要手或撐或扶一下也就沒事,但年紀一大,問題就變得如此嚴重與難以恢復。事實上老年症狀環環相扣,並不是減少活動量、身體得到休息就能完全復原,想維持身體機能,建議一般老人每天至少散步30分鐘,有助於維持體能,訓練肌力與活動全身關節,才能避免肌力喪失及關節沾黏等後遺症。

小毛病背後的真相

 老人家的健康問題是長年的損傷累積而成,身體本來還能勉強維持平衡,但只要出現小狀況,打破平衡,各個器官就接連出現問題,進而衍生為難以處理的大問題。有時我們把重點關注在處理當下的症狀,好像找到一個問題的癥結,處理過後就沒問題。但對老人家來說,這只是冰山一角,只有從這個小小的警告中找出潛藏的問題,逐步調整,才能避免未來更嚴重的失能。

 一位長年糖尿病的老奶奶,因為晚上反覆跌倒,安排住院尋找病因,她提到:「都是安眠藥害的,我是吃了安眠藥才一直跌倒,沒吃以前都不會。」,將跌倒的症狀歸咎於服用安眠藥,並要求醫師停藥或改開另種藥物。看似簡單沒問題的處理方法,直到醫師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奶奶的平衡感很差,只要閉起眼睛,就無法感受到自己身體的位置。神經檢查時也發現她因為長年糖尿病,引發周邊神經病變,影響正常神經功能。

 老年人是跌倒的高危險群,老奶奶因為吃了醫師開的安眠藥物,精神無法集中,才讓真正的問題浮現出來。單單停用安眠藥物,只能夠避免現在的問題,根本的做法是要控制血糖,減緩神經病變、訓練平衡能力、保護視力、增加夜間照明並減少地上雜物,這些才能夠真正預防下次跌倒,妥善照顧自身健康。

 提醒家中老人,如果出現某些初步徵兆,例如頭暈、跌倒、食慾不振、記憶力不好、心情低落,這些小毛病很可能是一些潛在問題的前兆,經由老年醫學完整的專業評估,可以及早發現問題源頭,研擬策略進行改善,如此一來,才能讓身體的小毛病成為一個警訊,而非災難的開端。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