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多巴正子造影 兒童癌症診斷新利器

2597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
氟多巴正子造影 兒童癌症診斷新利器
▲ 曾凱元醫師說明,神經母細胞瘤的細胞裡含有一種特殊的酶,這個酶的縮寫是AADC,當患者注射氟多巴到體內,遇到這種特殊的酶將會轉變成氟多巴胺,累積在腫瘤細胞裡,這時再透過正子掃描攝影,就能找到腫瘤;即使腫瘤轉移到骨骼或內臟,也能夠順利追蹤。(圖/ingimage)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頭外固態腫瘤,每年約有30名病患求診,且有一半以上在診斷時便已因癌細胞發生多處轉移擴散,以致治療成效不佳,5年存活率只有3成。臺大研究團隊今天發表研究六年來的成果,使用氟多巴正子造影可提高敏感度達96%,優於傳統核醫造影MIBG掃描的75%,有助及早診斷出腫瘤的正確部位與影響範圍,大幅提升日後醫療和追蹤照護品質。

 台大醫院核醫部主任曾凱元指出,國內近半數的神經母細胞瘤病童,在治療開始前,即需安排結構性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檢查,加上功能性的核醫掃描造影,以確定腫瘤的部位與影響範圍,以便規劃精確的治療策略。

 曾凱元表示,自2008年開始,研究團隊嘗試將原本用於帕金森氏症的氟多巴正子造影檢查應用於神經母細胞瘤,並與碘-123-MIBG核醫掃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氟多巴正子造影可在身體各部位發現神經母細胞瘤,敏感度高達96%,特異性為88%,且影像品質十分清晰。

 曾凱元醫師說明,神經母細胞瘤的細胞裡含有一種特殊的酶,這個酶的縮寫是AADC,當患者注射氟多巴到體內,遇到這種特殊的酶將會轉變成氟多巴胺,累積在腫瘤細胞裡,這時再透過正子掃描攝影,就能找到腫瘤;即使腫瘤轉移到骨骼或內臟,也能夠順利追蹤。

 傳統核醫掃描只能看到腫瘤細胞外形,無法判斷活性,往往需要開刀才能確認。如今利用氟多巴正子造影,不僅可偵測腫瘤細胞位置及大小,還能診斷活性。若腫瘤細胞不具活性,患者即可改用藥物治療等方式取代開刀。

 此外,氟多巴正子造影輻射量比核醫掃描來得低,對人體影響也降低。利用氟多巴正子造影進行診斷、追蹤和復發檢查,相較傳統治療方式,病童存活期延長10個月,手術併發症發生率由36%減少到5%,需切除腎臟的比率也由29%降到0%。

 這項研究結果已獲頒世界兒童神經母細胞瘤尖端研究會議,及北美核子醫學年會的研究大獎,並於今年1月刊登於國際醫學影像雜誌類排名第一的《核子醫學期刊》。未來將向衛生署申請認證,列為常規腫瘤檢查,並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