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遭誤解 康盟籲更名

2196
【NOW健康 李逸華/台北報導】
「精神分裂症」遭誤解 康盟籲更名
▲ 至於變更後的名稱,康盟結合台灣精神醫學會日前透過去汙名活動進行意見調查,結果顯示,最多人贊成更名為香港所使用的「思覺失調症」,其次為日本使用的命名「統合失調症」,第三名則為「腦分泌失調」。(圖/ingimage)

 健保資料顯示,全國共有11萬318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佔全台灣人口比為0.4%,但病友團體預估仍有十萬名患者因缺乏精神疾病知識以及擔心汙名化,而未就醫。為此,康復之友聯盟發起連署,要求衛生署不要使用帶有負面觀感的「精神分裂」一詞,改成「思覺失調症」等名詞,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就診意願。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部主任的黃敏偉醫師指出,據推估,台灣約有一半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為對疾病欠缺認識,對罹病感到丟臉,沒有接受治療。事實上,日本於2002年將「精神分裂」更名為「統合失調」,並透過心理衛生教育宣導,兩年內將就診率提升了二至四成。

 至於變更後的名稱,康盟結合台灣精神醫學會日前透過去汙名活動進行意見調查,結果顯示,最多人贊成更名為香港所使用的「思覺失調症」,其次為日本使用的命名「統合失調症」,第三名則為「腦分泌失調」。

 精障者家屬李麗娟小姐表示,由於「精神分裂」被嚴重污名化,連患者家屬一聽到都受到驚嚇,如今已成為精神科醫師、精神分裂症患者、精障者就業輔導員及精障者家屬都難以啟齒說出的一個名詞。

 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協助精障者就業的就業服務員-潘宗育先生表示,在輔導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業時,許多雇主一聽到「精神分裂症」便將之與「人格分裂症」混淆而意願降低,在改用「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說詞後,一般雇主才較容易接受。因此潘宗育認為,精神分裂症更名之後,相信可以降低疾病名稱對於患者帶來莫須有的印記及污名化,幫助患者就業重回社會及社區。

 不過,對於康盟的呼籲,衛生署醫事處長許銘能表示,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名稱在國內沿用已久,要改名需要形成共識,否則未來恐將無法溝通。衛生署將在接到康盟的連署申請後,邀請精神醫學領域的學者、社工等齊聚一堂,討論改名的可行性。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