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猝死發生突然,往往讓親友家屬措手不及,加上缺乏急救知識,錯失5分鐘搶救期,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為此,國內心臟科醫師聯署籲請政府建立全國「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同時強化民眾對心因性猝死的認知,推廣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AED)急救器材使用教育,希望有助挽救更多患者性命。
亞太心律醫學會(APHRS)與美國心律醫學會(HRS)10月3日舉辦亞太區第五屆心律醫學會議,聯合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理事長陳適安教授、美國心律醫學會前理事長Bruce L. Wilkoff教授率先簽下請願書,呼籲政府儘速建置「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陳適安教授表示,心因性猝死在全球及台灣有逐漸升高且年輕化的現象,美國每年有近50萬人發生猝死,2010年台北市就有將近1,500件猝死案例,存活率只有7.6%。
陳適安教授說明,凡家族中有發生猝死紀錄,本身又有頭暈或心電圖異常狀況者,都屬於先天高風險族群,同時此族群發生猝死年齡也相對較低。至於發生過心肌梗塞的病患,則屬後天風險族群。由於心因性猝死發生突然,往往讓親友家屬措手不及,加上缺乏急救知識,錯失5分鐘搶救期,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來自蒙古的23歲女大學生Crystal就是典型個案,她屬於先天性心因性猝死的高風險群,年紀輕輕,但猝死經驗高達六次。猝死過程為突然覺得全身無力,接著眼前一片黑暗,全身冒汗,失去意識。最近一次猝死,被送至急診室,被診斷為先天心律不整。
與大部分猝死個案相較,Crystal相當幸運。但能與她一樣即時獲救的猝死病患並不多。因此,台灣心律醫學會主動號召國內心臟醫師發起「起死回生安心計劃」,盼望政府建立全國性「心因性猝死資料庫登錄」系統,整合衛生署與警、消單位和全國各大醫院體系,有效掌握國內高風險族群資料,並於公共場所增設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與操作說明的教育推廣,築起第一道救護網。
陳適安教授強調,藉由資料庫監控與臨床分享,強化院內治療的成功率,與第一時間急救SOP,同時教育猝死救回的患者,裝設心臟整流去顫器(ICD)的重要性,才能有效降低心因性猝死人數,以保障高風險族群生命安全。
▲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任陳適安教授表示,心因性猝死在全球及台灣有逐漸升高且年輕化的現象,美國每年有近50萬人發生猝死,2010年台北市就有將近1,500件猝死案例,存活率只有7.6%。(圖/ingimage)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