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移植手術 開啟生命新頁

2636
【文/陳勁辰(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心臟移植手術 開啟生命新頁
▲心臟是個規則搏動的肌肉空腔,裝滿了血液,用力地打到全身各器官。當肌肉空腔的血管(冠狀動脈)狹窄或不通時,心臟肌肉缺血會痛疼受傷,便需用心導管趕緊將冠狀動脈打通或做繞道手術,把不通的血管繞過去,就可以解決。(圖/ingimage)

這不是第一次了,經常是大半夜,有時還下著傾盆大雨,坐在響著警鈴一路狂奔顛簸的救護車裡,同行的醫護同事,剛剛閒聊也累了,大家都默默地看著窗外,用彼此的身體護著一個大保溫箱,才沒多久前它還在主人胸膛裡用力地跳動著。

 這顆心臟的新主人,正等待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在無數個燈火通明的夜晚,大家不眠不休地在開刀房裡忙著,最令人振奮的一刻,莫過於被移植的心臟重新跳動時,心電圖監視器一跳一跳規則的嗶嗶聲,好像跟自己胸膛裡的心臟在愉快地對話。

心臟移植的必要性

 心臟是個規則搏動的肌肉空腔,裝滿了血液,用力地打到全身各器官。當肌肉空腔的血管(冠狀動脈)狹窄或不通時,心臟肌肉缺血會痛疼受傷,便需用心導管趕緊將冠狀動脈打通或做繞道手術,把不通的血管繞過去,就可以解決。

 另外,心臟的肌肉空腔裡有瓣膜,確保血液流動方向正確,有時瓣膜出了問題,塞住、關不緊、血流方向不對,心臟裡面壓力和血量便不正常,人們會感覺呼吸不順、胸部不舒服,嚴重甚至雙腳水腫,若服用藥物治療無效時,也能以動心臟手術把瓣膜修理或換掉來解決。

 然而,有時候很奇怪,心臟本身的肌肉空腔就是運動得很差,無法供應全身足夠血流,冠狀動脈和瓣膜做了檢查也無法解釋心臟損壞的原因,用各種藥物甚至做了心臟繞繞道或瓣膜手術都無效,這時候就像汽車引擎壞了一樣,可以考慮換一顆心臟。在目前的醫學水平,機器的人工心臟做得再怎麼好,還是比不上一顆真正人的心臟,在更換的過程亦稱「心臟移植」。

等待和配對新心臟

 目前台灣器官捐贈人數不多,若想移植心臟,就牽涉到複雜的捐贈器官配對和分配問題。「器官捐贈分配中心」依照全國移植等候名單做分配,嚴重度愈高,名單上的優先性就愈高。另外,為減少器官排斥現象,血型最好相同或至少相合,與輸血原則一樣,不過有趣的是,捐贈性別可以不同。

 由於器官珍貴,移植需給最適合和幫助最大的病患,除非有特殊考量,通常都選年紀低於65歲,或身體除心臟外,其他器官功能良好的病患,這樣的移植手術勝算最大。患者應做心臟移植時,首先需做一系列的檢查,確定心臟衰竭嚴重度、心臟以外的器官功能正常,可接受移植手術風險,因需服用一輩子的免疫抑制劑,所有會確定服藥順從合作性是否良好。

新心臟的排斥與否

 「免疫抑制藥物」也是器官移植成功的關鍵之一。免疫抵抗力在生病時會抗外來的病菌,若捐贈的心臟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會引起「排斥現象」。數十年前器官移植早期階段,為了保住新的器官,就用超強的免疫抑制劑來壓制排斥,結果造成病人沒有抵抗力,都得感染症死亡。後來科學家找到可以壓制器官排斥但是又可以有抵抗力來對抗感染,這是器官移植的突破性進展,患者必須每天按時服藥,經常抽血以確保血中藥物濃度足夠。

新心臟的需悉心照料

 並非移植心臟、按時服藥就能一勞永逸,應好好愛惜、善加保養,一般的養生原則還是要遵守。此外,移植病友要定期從頸部靜脈用心導管作心肌切片,用顯微鏡檢查心臟細胞,確定服藥的效果和監測排斥的情況。若未悉心照料,可能引發諸多危險,必須做許多心臟相關檢查。因此,做完心臟移植的病友們,要定期到門診追蹤治療,調整藥物和檢查心臟功能,在台灣心臟移植是可以申請重大傷病卡。

 在末期心臟衰竭的治療上,藥物和傳統心臟手術均無效時,目前心臟移植為較好的選擇。然而,心臟移植牽涉到許多社會人文及醫療科學的層面,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希望能把感染和排斥現象保持平衡,定期的抽血檢驗和心肌切片,是在長期定時服藥之外必須接受的檢查。

 移植前的準備工作,器官的配對和分配,都是需要團隊合作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心臟幹細胞研究能在心臟自體再生上能有突破性進展,未來的末期心衰竭病人,能使用自己再生的心臟肌肉細胞,或再生的心臟取代壞掉的心臟,也不用再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擔心排斥和感染。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