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出血診治新利器 單氣囊輔助小腸鏡

2127
【文/黃天祐(三軍總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
小腸出血診治新利器 單氣囊輔助小腸鏡
▲ 過去的研究發現,小腸出血在不同年齡層可能的原因也不盡相同,老年人以粘膜的血管分化不良最常見,中年人以小腸的腫瘤最常見,而小孩及年輕人以梅克爾憩室最為常見。(圖/ingimage)

 許先生74歲,本身有心肌肥厚病變的病史3-4年,因呼吸喘及嚴重貧血入院,當時血色素只有7.4 g/dl;入院後病人持續有解黑便的情形;經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皆未發現出血點,腹部血管攝影及核醫掃描也無法明確找出出血點。同時患者因診斷有溶血性貧血而必須服用類固醇;住院期間病患持續有解黑便的情形,而且經大量輸血後血色素仍然偏低。於是便安排單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在小腸的空腸段有一血管分化不良之出血點,經血管夾成功止血後病人不再出現解黑便的情形,同時血色素也逐漸回升到正常的數值。此病人在門診追蹤至今三個月,並未有再出現腸胃道出血的情況。

 在成人,小腸的長度約有六公尺長,上下連接著胃跟大腸,一般的胃鏡及大腸鏡的長度並無法到達小腸的深部,一旦小腸發生問題,不管是要診斷或治療都很困難。所以小腸以往是腸胃道內視鏡檢查的禁區,以致於小腸疾病一向是腸胃道疾病中診治的盲點。小腸出血雖然只佔腸胃道出血的5%,但診斷與治療的不易,常造成病人的痛苦及臨床醫師治療上的困擾。

 過去的研究發現,小腸出血在不同年齡層可能的原因也不盡相同,老年人以粘膜的血管分化不良最常見,中年人以小腸的腫瘤最常見,而小孩及年輕人以梅克爾憩室最為常見。過去對於小腸出血這個棘手問題,只能以症狀配合其他影像診斷工具如小腸鋇劑攝影、斷層掃描,核醫掃瞄,血管攝影來臆測出血的位置及原因,有時還得把病人的腹腔打開來找出血的地方。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小腸診斷工具也應運而生。其中膠囊內視鏡及氣囊輔助性小腸鏡的出現,開啟了小腸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新契機。膠囊內視鏡自2000年被發表後,全小腸的鏡檢不再是夢想,但它的主要缺點是只能診斷卻無法治療。而氣囊輔助性小腸鏡最早是由日人Yamamoto教授在2001發明的雙氣囊小腸鏡。雙氣囊小腸鏡在內視鏡前端有個氣囊,另外再外加一個有氣囊的外套管,藉由兩個氣囊的收放及內視鏡與外套管在小腸推拉,如此小腸便可以不斷的縮疊,藉由經口端及肛門端兩個進入方式配合,便可能完成全小腸的檢查。但是雙氣囊小腸鏡操作不易且耗時,臨床使用上較不方便,於是新一代更簡單操作的單氣囊小腸鏡便應運而生。

 單氣囊小腸鏡在2007年問世,它只有在外套管上有氣囊,我們藉由小腸鏡末端彎曲勾住腸壁及外套管氣囊充氣縮放,小腸鏡及外套管的交替前進與回拉,如此小腸便可逐漸縮疊起來,相同步驟來回操作多次,便可深入小腸內部,操作相對簡單且時間較快。相對於膠囊內視鏡只能診斷卻無法治療,氣囊輔助小腸鏡鏡檢的同時,如發現病灶可以及時給予止血、切片、或者腫瘤與息肉的切除;如無法切除或需要進一步手術處理的病灶,也可以做標記,方便外科醫師找尋病灶。

 本院自去年引進單氣囊輔助小腸鏡後,已完成40幾例的小腸鏡檢查,也成功的診斷與治療多起的小腸出血的病例,包括小腸腫瘤、小腸憩室、克隆氏症、血管分化不良,,及異物取出等疾病。藉由此一新一代輔助小腸鏡的問世與臨床應用,也提供了臨床醫師一個新的診治工具,也造福小腸疾病的病患免於以往常常無法正確診治或需要開刀解決的問題。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