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發現,類風濕關節炎病患的生活品質與自我照護能力明顯降低,關節功能受影響越大的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較高,顯示疾病控制的生理健康不但影響病友的心理健康,更可視為一體兩面,常見影響心理的因素包含關節炎疼程度、身體的失能狀況、使用鎮靜安眠藥物的情形等。
對於疾病的認知與態度也影響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未來,建議病友於每次回診時,可主動提出與醫師討論目前自身的疾病控制程度,其診斷標準包含了患者的臨床症狀,以及血液檢測發炎指數(CRP:反應性蛋白及ESR:紅血球沉降速率)、X光片等結果綜合評估病友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完全緩解」為最佳疾病控制目標,或至少維持在「低疾病活動度」;相反的,如果病友積極未關注自身疾病,或因為各種原因而自行減藥、停藥,很容易使類風濕性關節炎反覆發作,病友承受生理疼痛的同時,往往還會伴隨心理憂慮、喪失信心,例如擔心關節變形失能、無法自理生活、擔心經濟受到影響等,面臨身、心的健康危機。
病友的疾病控制與個人心理調適有相當的關係,在面對治療與病痛時,信心與正向的思考能提供相當的幫助,醫學進步,生物製劑成為近年來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的里程碑,因為專一性高、治療的效果顯著,也減低傳統用藥副作用的問題,而長效靜脈注射藥物平均一個療程藥效可維持半年以上,提供患者更好的生活品質。
面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儘早學習自我照護,遵從醫囑用藥,同時維持健康均衡飲食,並在疾病緩解期間,配合適當的運動,以維持關節功能,另外,病友間的交流及家人的參與支持,都能夠支持病友,克服身體及心理的困擾,擁抱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