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周昌德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發炎反應有時不會立即反應在關節症狀上,而需透過血液發炎指數檢測、或其他檢測工具來發掘,但病友通常僅能以「痛」或「不痛」來判斷自身病情,歐洲抗風濕病聯盟(EULAR)今年2010年提出倡導病友應更積極瞭解自身的疾病控制情形,如有不足應考慮轉換藥物治療,避免持續發炎造成關節永久的功能損壞,無法自理生活。
生物製劑已成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相當重要治療武器,因為約有三到五成的病患在使用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會面臨療效不彰或副作用過大的問題。周昌德說,目前台灣現行兩大類生物製劑,分別為B細胞標靶治療的莫須瘤,及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如恩博、復邁。
B細胞標靶治療類生物製劑因為作用於較上游的免疫細胞,故藥效較抗腫瘤壞死因子類藥物持久,平均一次療程可維持半年以上,臨床研究顯示,使用抗腫瘤壞因子治療失效或耐受性不佳的患者使用莫須瘤治療後,超過五成可達到良好效果。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與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旦發病需長期用藥控制與追蹤,不同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控制程度是由病人的全身28處關節臨床症狀結合血液發炎指數經風濕免疫專科醫師整合診斷,病友可以透過每次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自身的疾病控制程度,時時掌握關節健康,遇寒冬也能安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