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大醫院腫瘤醫學研究團隊參與的亞洲大型肺癌治療研究臨床試驗,其最後追蹤的研究結果顯示,晚期肺癌病人治療前,先檢測腫瘤細胞基因,可以選擇較好的治療方式,提高晚期肺癌病人的療效,此項結果由台大醫院楊志新教授代表參與這項臨床試驗的亞洲87家醫學中心,於2010年10月11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辦之歐洲腫瘤內科年會上報告。
根據研究結論,由於大多數病人都會接受兩線以上的治療,不管採取標靶治療或化學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的病人比沒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的病人,平均多存活十個月。且肺癌細胞中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的病人,使用標靶治療藥物,比傳統化學治療效果好,病人生活品質也較佳。相反的,若病人肺癌細胞中沒有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突變,使用標靶治療藥物的效果則遠不如化學治療好,這類病人第一線應選擇化學治療。
以往用抽菸與否、性別及組織型態來作為選擇病人接受標靶治療的條件。但此次研究發現,不抽菸病人中有百分之四十,其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並沒有突變,使用標靶治療不如使用化學治療。用臨床判斷選擇藥物,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未來應致力推廣肺癌病人的分子診斷,將病人以分子致病機轉分類,以選擇對患者最好的治療藥物。
到中時健康新聞網粉絲團 看看大家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