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大腸癌與胃癌 掌握瘜肉檢查早發現

779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預防大腸癌與胃癌 掌握瘜肉檢查早發現 
  國人談癌色變,根據衛生署統計,每年約7萬餘人被診斷為癌症,並有4萬餘人死於癌症,換句話說,每7分鐘就有一人罹癌!經過統計,2009年,癌症已連續27年蟬連國人死因之首。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有前兆症狀,尤其是近年因飲食習慣西化,以及未加以控制,使得胃癌及大腸直腸癌分別高居全球致命癌症的第二、三位,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因此被奪去生命,但是早期胃癌與腸癌卻可透過檢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等到癌症末期才發現,增加致命的風險!

  早期大腸直腸癌與胃癌不一定都有明顯症狀發生,以大腸直腸癌來說,不見得肚子會痛,或是排便有異狀;而有胃癌的人,也不見得會出現胃痛;博仁綜合醫院執行長王丕傑醫師表示,當一個人作息都正常且並無安排刻意減重計劃,竟然胃口變差、體重突然在短時間內,下降2%至3%時,就要特別注意。

  臨床發現,逾9成的大腸癌個案中,其癌症的起因源於大腸黏膜上的腺性瘜肉。腸瘜肉的發生與國人生活飲食西化、少運動、喜吃肉類等有關,也成為國人腸道健康之未爆彈。一般瘜肉多無症狀,僅有部分瘜肉則會產生出血、黏液分泌、排便習慣異常等現象。至於胃的瘜肉有很多種,以胃底腺性瘜肉最常見。這種瘜肉通常不會癌化,但若是腺瘤性瘜肉且瘜肉若大於2公分以上者,則有惡性變化的可能。

  要有效預防腸癌,最直接辦法是先定期作大腸鏡檢查,如果發現大腸內有可能轉化成惡性腫瘤的瘜肉,為了進一步掌握瘜肉為良性或惡性,也可順便做大腸鏡切片檢查,發現為增生性瘜肉,一般無須切除,但需定期追蹤其變化;但是如果為腺瘤性瘜肉,為危險性瘜肉,有可能癌化,需切除並追蹤。此外,也可以先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直接觀察腸內是否有良性或惡性瘜肉,再做大腸鏡切片。

  預防腸癌過去有一些迷思需注意,有的人因為價格考量等經濟因素,自費健檢時僅安排做乙狀結腸鏡檢查,王丕傑醫師表示,此項檢查僅能看到從肛門口進入約40公分處的狀況,以為無瘜肉很正常就不在意,事實上仍然有看不到的瘜肉,所以不要僅依據腫瘤標記或糞便潛血等單一檢查,來判斷是否罹患腸癌。建議40歲以上的人每年時可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與大腸鏡檢查。

  胃癌的徵兆與胃潰瘍的症狀差不多,最常見的臨床症狀即所謂的消化不良、上腹漲或上腹疼痛,噁心、想吐、胃灼熱感、打嗝,對飲食的嗜好改變,全身倦怠或者是下痢等。通常大家都不太注意,也未求診。大多數病人到醫院求診時,多半因胃口變差、體重下降、嚴重貧血、腹部摸到腫塊,甚至因幽門部的胃癌造成胃出口的阻塞然後導致嘔吐,有的則因吐血、解黑便或胃穿孔才求醫。這時癌細胞多半已深入胃部的肌肉層、漿膜層,甚至轉移到其它器官,病情已十分嚴重。部份的胃癌完全沒有特殊的症狀,直到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

  患者如果有大便出血,可於健保給付範圍即40歲以上的人,可進行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檢查,至於胃鏡檢查則能提升確診性且能同時針對可疑病灶進行切片的優點。胃鏡除了可作診斷外,也可兼具治療的作用,如胃內瘜肉的切除,以及胃出血的止血治療等。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