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標靶性藥物治療 提高胃腸道基質瘤存活期

735
【NOW健康 陳怡君/台北報導】
多標靶性藥物治療  提高胃腸道基質瘤存活期 
  八十三歲的老太太,被家人送到醫院時,肚子已經腫得跟西瓜一般大,痛苦的躺在床上,不能吃也不能動,診斷出來已是胃腸道基質瘤晚期。主治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醫師認為對於年長病患來說,使用手術切除這麼大的腫瘤,除了考量體力外還可能面臨開刀後立即縫合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風險,幸好現在醫學技術進步,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胃腸道基質瘤,這位病患在接受治療後,腹脹逐漸進步,病患持續服用藥物,每週腹圍小1公分,免除了動刀的風險!

  胃腸道基質瘤算是罕見的癌症之一,目前台灣一年平均大約有200名新病例,由於以往檢驗技術不夠發達,常被當成一般肉瘤,實際的數字有可能更高。胃腸道基質瘤可能出現於胃腸道的任何一處,腫瘤細胞是自胃腸壁之細胞(間質細胞或基質細胞)演變而來,由於C-Kit基因突變,因此持續傳送訊號,使細胞不斷繁殖與生長,並激發新血管的增生,向這些異常的細胞供應血液及養份。

  以往胃腸道基質瘤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戴承正醫師指出復發率極高,在過去沒有標靶藥物的年代,甚至有病人反反覆覆開了四、五次刀,身體根本無法承受,其中最大的風險在於,如果發生胃腸沾黏的情形,會導致腸胃道阻塞,病患將無法進食甚至餓死。就像是口香糖緊緊黏在紙上,如果硬要去把它刮掉,腸胃就會像紙一樣破掉了

  現在傾向使用手術搭配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可以讓腫瘤有效縮小,反應率約達六成,讓病患的存活時間延長,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癌症都有血管異常增生的情形,這種標靶藥物血管生長抑制劑也可以考慮嘗試使用,這是「多標靶性藥物」當初研發的特性與目的,希望可以達到一藥治多病。

  戴承正醫師認為「多標靶性藥物」就像是多彈頭的導向飛彈,察覺到「靶」的存在就能提高對癌細胞的命中率,針對癌細胞內部轉移路徑有抑制功能,因此對其他腫瘤也有相當療效,目前在大腸直腸癌已接近取得適應症階段,乳癌、肺癌在不久的將來也看得到,肝癌則在進行大型第三期臨床試驗,期待能造福多種癌症病人,口服藥在癌症治療是一突破,確實能讓病患免受針刺及心理壓力之苦。

  當單一標靶性藥物失效時,又多了一種新的藥物可以選擇,加上健保已開放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給付於胃腸道基質瘤,讓患者看到生存的希望。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