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差壓力大 40歲媽媽提早出現更年期症狀

1316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景氣差壓力大 40歲媽媽提早出現更年期症狀 
  母親節前夕,媽媽的身心健康再度受到重視,近來從憂鬱症、婦女身心科及更年期門診現況發現,因經濟蕭條接踵而來的精神壓力及諸多重擔同時湧現,造成媽媽情緒困擾增加、誘發更年期症狀提早的傾向,甚至發現40歲媽媽即提早出現更年期的症狀。

  現代媽媽的身心健康問題受「生理、心理、社會」多種狀況的交互影響,尤其從去年延續至今的金融風暴對民眾所造成的經濟及生活壓力,讓各式各樣的身心問題如焦慮、憂鬱、失眠、自殺、家庭暴力等更加頻繁。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李明濱理事長表示,經濟問題會對身心健康帶來負面的影響,從2007年自殺防治中心所進行的民眾認知調查可以發現,有71.9%的民眾認為經濟問題是最常見的自殺原因。

  大環境不景氣所誘發的精神壓力使得自我身心失調的現象,對身為家庭健康支柱和守門人角色的媽媽更加明顯。尤其在憂鬱情緒及症狀的反應上,媽媽因為需要扮演的角色多元且繁重,壓力來源更是多重,35至44歲的全能媽媽身負多重角色、擔憂家庭開銷,過於拼命的個性容易引發心理健康問題;45至54歲及55歲以上的媽媽則面臨更年期階段,此時若面臨突發性的家庭或經濟問題,或是無法適應空巢期的失落,易誘發更年期年輕化,提早出現更年期的不適症狀。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臺灣婦產身心醫學會、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以及美國惠氏藥廠共同呼籲關心媽媽的身心健康,提出「家庭快樂方程式=健康媽媽X (健康身心+積極樂觀+家人支持)」,希望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媽媽,都可以活出自信與健康,才能讓全家人享有幸福快樂。

  近幾個月來的精神科門診中,幾乎每週都有因景氣失業造成情緒與心理問題的個案就醫,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特別提醒原先就有身心症狀的媽媽,尤其是來自於較為脆弱的單親或是高危險家庭,千萬不要以為焦慮、鬱悶、懊惱、抱怨或自責只是單純的心理問題,必要時應找專科醫師協助,避免發生令人遺憾的社會事件。

  同時,張家銘醫師也發現在45-54歲的更年期女性如果罹患憂鬱症,相較於沒有憂鬱症者會有更多的更年期症狀,其中以失眠(21.9%)、心悸(21.7%)、潮紅(20.4%)與頭痛頭暈(19.6%)等為前四大主訴現象。因此針對患有憂鬱症的更年期媽媽,張家銘醫師呼籲家人的支持與聽從醫師的指示才能協助他們改善更年期的不適。

  根據衛生署2007年底資料顯示,台灣婦女平均壽命為82歲,其中45歲以上女性的比率大幅增加,從24.7%提高至34.6%,由於壽命延長,更年媽媽如何做好自我身心調適,讓自己停經後的生活更加有生命力,是快樂迎接人生下半場的關鍵。

  臺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謝燦堂醫師以兩個不同年齡階段的更年媽媽指出各自面臨的身心問題:第一階段45至54歲身處更年期的媽媽們,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及龐大的生活壓力,可能誘發更年期症狀提早出現的現象,以門診現況來看,目前出現40歲左右的媽媽就已經因為更年期症狀提早出現而求診的現象。至於第二階段55歲以上更年期後的媽媽們,常處於空巢期的心理壓力,因為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造成家人負擔,容易隱忍停經後的骨鬆問題及心臟血管疾病。

  謝燦堂醫師也提醒,當更年期不適症狀已經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身心皆痛苦不堪時,應該積極尋求醫師的專業判斷及協助。目前最有效緩減症狀的方式仍以荷爾蒙療法為主,使用約1至2個月,即可明顯感受到症狀的改善,亦可有效預防及治療因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質疏鬆症,當這些惱人的身體不舒服減緩後,生活上的不便也隨之減少,對於舒緩因生理不適所引發的情緒衝擊極有幫助。不隱忍、主動與專業醫師討論,選擇低劑量、低治療年齡、低風險使用年限、高度個人化的「三低一高」荷爾蒙治療已經是國際普遍使用的更年期治療準則,飽受更年期症狀煎熬的媽媽,可透過治療重拾生活品質。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