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版人工水晶體 超穩三貼全景環繞

744
【NOW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醫師。 
  台灣每一年約有近12萬人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白內障手術仍然以手術為主,於手術後植入眼內的人工手晶體可以終身替代受損的自然晶體。但是有一項『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認知調查』顯示,85%的民眾完全或不太了解人工水晶體,另外發現,有71%的民眾期望白內障手術後視覺可以恢復年輕人的視覺品質,有過半民眾願意部份負擔費用。

  中央健康保險局自96年10月1日起開放白內障手術『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部份負擔,目前人工水晶體包括多焦點、非球面、散光及柔光型等多項特殊功能,其中又以增加視覺品質及夜間安全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佔民眾選擇之最大多數。

  白內障好發於50、60歲以上族群,除了長者的視覺、生活與安全皆受影響外,嚴重的白內障更有致盲的風險。調查中發現85%的民眾完全或不太了解人工水晶體,完全了解的僅1%,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醫師表示,門診中的白內障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調查中反應大部份民眾對人工水晶體的認知不足,恐會影響國人就診權益與復原品質。

  全民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品質十分穩定,民眾大多數手術後可恢復不錯的視力,對於病患往後的生活有極大的幫助。不過調查結果顯示,57%的民眾願意接受健保給付外部份負擔附加功能人工水晶體,而術後品質與穩定才是民眾在選擇人工水晶體時最優先考慮的要素。

  鄭惠川主任表示,近年來,白內障病患確實會針對自己的生活型態及視覺需求在手術前與醫師充分討論,如果在以後有特殊的視覺需求,病患及家屬會量力而為選擇需要的附加功能人工水晶體,其中又以提升視覺品質與夜間安全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為最多病患選擇。

  調查結果有71%的民眾期望白內障手術後視覺可以恢復年輕人的視覺品質,在臨床上可選擇植入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全民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與附加非球面功能人工水晶體都可提供民眾「良好視力」,差異在於光學面改良所帶來的「視覺品質提升」,包括了對比敏感度較高及晨昏夜間的視覺較佳。

  德國柏林眼科醫學研究中心教授Manfred Tetz博士表示,非球面人工水晶體設計的基準在於矯正角膜的「正」球面像差,而角膜的正球面像差會造成對比敏感度降低(辨色力及影像不銳利)及夜間眩光及光暈的不適感(夜間視覺品質不佳)。

  Tetz博士進一步指出,各家廠商所設計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光學理論皆不同,革新版的人工水晶體的光學面除了運用先進前導波測量做非球面矯正眼模的基礎,臨床上病人可恢復到約20歲的視覺品質,其晶體的設計有效結合了「三片式人工水晶體的穩定與一片式人工水晶體的植入便利性」,兩項專利「超穩三貼」及「360度環繞屏障」提供病患術後免除眼內偏斜及移位的「穩定」及低二次白內障發生率的「保護」。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屈光及白內障委員會召集人林浤裕醫師呼籲,白內障不能等,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年長者如果有視力急速下降、常要換老花眼鏡、老覺得霧裡看花或視野有固定處有霧化感而讓個人生活及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就應立即就診檢查眼睛是否有白內障並進行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