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說不出口的藍色新心情?

882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謝明鴻醫師】

憂鬱症 說不出口的藍色新心情? 
  憂鬱症對於國民身心健康的威脅日益加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預測西元2020年時,憂鬱症將成為人類引起失能與早夭的第二大疾病,也將與癌症及愛滋病並列為新世紀的三大疾病,可見憂鬱症對人類健康殺傷力之大。不過,儘管憂鬱症日益普遍,但它的誤診情形時有所聞,而且就診率也比一般疾病低得多。

  根據高醫張明永教授等人於2000年進行的研究發現,台灣社區輕鬱症的盛行率達15-25 %,重鬱症則為5 %,與歐美社會不相上下。女性的盛行率為22.2 %,高於男性的14.4 %;以年齡而言,青少年及老人憂鬱症較其他族群為高。其中老人由於身體的機能逐漸下降,且常合併慢性病及腦血管疾病等,比較容易引發血管性憂鬱症;至於臥床或須坐輪輢的老人因為行動受限、出門不易,也較可能引發憂鬱症。在青少年方面,約有20-40%的青少年有程度不一的憂鬱症狀,但青少年的憂鬱症症狀與成年人大不相同,常出現學業表現差、衝動且易與家人或同輩起衝突、甚至有物質濫用、反社會、說謊及偷竊等行為,容易被誤認為是叛逆的表現。

  國內的憂鬱症患者約有七成並未就醫看診,原因包含沒意識到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或是排斥看精神科門診。不過即便在這些少數就診的憂鬱症患者當中,仍有高達58%的患者是在非精神科看診,只有22.5%的患者接受精神科的治療,而有13.14%是接受民俗療法或其他治療。與其他疾病相比,憂鬱症的就診率的確相當低,台灣憂鬱症患者超過百萬人,有極多病患並未獲得適切的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憂鬱症患者未必都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問題。憂鬱症患者大約有三到四成會合併身體疼痛的症狀,他們常在內科、外科及家醫科求診,在檢查不出身體任何問題後,才由各科醫師照會精神科醫師看診。研究發現,高達七成的憂鬱症患者就醫時,只報告自己的身體症狀,甚至為數不少的患者會否認自己的情緒低落。

  憂鬱症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及特質提供不同治療。輕度至中度的患者可採心理治療(如支持性心理療法,人際互動療法或認知治療等),或加上藥物治療;嚴重的患者則應該以藥物為優先治療方式,因為藥物效果快,並且能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不適。目前常見的用藥包含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SNRI)、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再回收抑制劑 (NDRI)、增加正腎上腺素及血清素活性的抗鬱劑 (NaSSA)或傳統三環抗鬱劑(TCA)等藥。此外,新的物理治療方法-透顱磁刺激(TMS)、腦深層刺激(DBS)及迷走神經刺激(VNS)等療法也正被研究用在難治型憂鬱症的治療;傳統的電痙攣治療至今已70多年歷史,目前也被用於自殺意念強烈或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

  最後要強調的是,憂鬱症絕對不是懦弱或逃避的表現 ﹗憂鬱症是一種多元症狀表現的疾病,它影響的面向包括情緒、感覺、興趣、食慾、體重、睡眠、行為、專心力、思考力、有自殺的想法...等。最重要的是,憂鬱症是一種"傷腦筋 "的疾病,長期或多次發作時會傷害腦細胞而影響認知功能,因此早期和及時的治療才能完全痊癒 ﹗當然在漫長康復的病程中,家人及親友的扶持與陪伴將會是患者最重要的支柱。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