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伴行者 趙可式「感恩」對抗癌症

629
【專訪/中時電子報總編輯 郭至楨 整理/中時電子報劉偉國】
life0328-3 
  面對死亡,你會選擇避而不談,或是坦然以對?「台灣安寧療護推手」趙可式在罹癌後,沒有為自己的病掉下眼淚,對她來說,疾病並不是帶來哀痛的惡魔,只是偽裝成苦難的喜樂天使。

  提起安寧療護,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熱情、有著溫暖笑容的趙可式,她遠赴英美讀了六年書、長達三十年投入安寧療護;年近六十的她不只是第一個將安寧療護觀念引進台灣的臨床工作者與學者,更是台灣一系列安寧療護政策的重要推手。

  就在她將大半生奉獻給無數癌症末期病患、還將跨海支援對岸安寧療護觀念推廣時,卻在陪同家人看診時,意外發現自己罹患第二期乳癌!一般癌症病人都是「澳賭賭」(編按:臭著一張臉)的臉,板著一張臉孔,但趙可式卻心懷感恩而快樂,她讓自己每天有一百個感恩的理由,趙可式表示:「生病實在太好了!」多年來生活重心都在感受、思考、以及面對死亡,直到發現自己罹癌後,親身經歷才真正進入幽谷伴行的境界。

  投入安寧療護長達三十年,病人看多了,趙可式表示,人的生命長短不重要,有沒有好好活每一天才重要。「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齣戲,戲演得很長,但沒有人要看,那有什麼意思呢?」趙可式說,可是這齣戲很短,但演完後,觀眾滿堂彩,而且久久不能忘懷,「我不在乎戲多長多短,只在乎好好的演,」她希望,當鞠躬下台時不是噓聲四起,而是掌聲響起。

  人,除了生理的病痛,還有心理層面的需求。安寧療護的信念,就是除了照顧病人的身體,還要從病患內心的需求與感受出發。說的簡單一些,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對於病人「永不放棄的關心」。台灣社會仍有許多人認為「安寧療護」只是等死的地方,其實這是非常大的誤解,安寧療護不是「為了痛苦,解決人」,而是「為了人,解決痛苦」。

  在生命盡頭安寧病房內活生生的故事...

  「孩子,媽媽先走了,媽媽雖然不能看到你長大,但是希望你以後不要忘了媽媽的臉,媽媽的聲音,更要記得,媽媽永遠愛你」,安寧病房裡,乳癌末期的年輕媽媽懷裡抱著才一歲大的小寶寶輕聲呢喃,護理人員站在一旁拿著數位錄影機默默記錄珍貴的一刻,幫這位癌末媽媽準備此生留給寶寶的最後禮物。

  「親愛的老婆,第一次幫妳畫眉毛是我們度蜜月的時候,現在讓我再替妳畫上美美的眉毛...」先生忍著激動的心情,用些微顫抖的手小心翼翼為太太的遺體化妝。

  在安寧病房內沒有呼天搶地、急救插管的痛楚,病人和家屬面對生離死別的至痛,已轉化成寧靜平和美麗的回憶。

  趙可式表示,癌症令病患與家屬無助惶恐,其實罹患癌症不意味生命即將終結,建立正確求生意志,配合正確醫療,癌症並不可怕。

更多報導:
活出自在 趙可式散播安寧療護信仰(一)
活出自在 趙可式散播安寧療護信仰(二)
活出自在 趙可式散播安寧療護信仰(三)
活出自在 趙可式散播安寧療護信仰(四)
活出自在 趙可式散播安寧療護信仰(五)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