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季早晚溫差大 頭暈別當感冒醫!

2107
【NOW健康 王宇仁/台北報導】
鼻塞
▲低溫易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內耳迷走神經受外來病毒侵犯,導致人體平衡失調。(圖/ingimage)

感冒病毒也可能引發眩暈!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醫師表示,近來早晚溫差大,門診發現,眩暈患者約增加二到三成。不少患者到診所求治時都自訴有感冒症狀,同時嚴重頭暈,走路得手扶著牆壁,研判是感冒病毒侵犯內耳迷路神經,引發眩暈。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小兒麻疹等都是病毒引起,因此很多人都在感冒時引起耳鳴、眩暈、重聽等內耳病症,而有最明顯典型的病例,即有人臉或耳朵產生疱疹,則馬上引發耳鳴、眩暈、重聽及顏面麻痺等症狀,直到服類固醇兩週及其它神經復活劑,症況才消失,很多人未在黃金治療期兩週內積極治療,則很可能留下終身性之病症。

日前一名40多歲女子因頭暈目眩、天旋地轉而就醫,檢查確診為眩暈症,原因為內耳迷路神經感染病毒,以致發炎,即為所謂之內耳前庭神經炎。李宏信院長指出,低溫易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內耳迷走神經受外來病毒侵犯,導致人體平衡失調,民眾若罹患感冒,應當心眩暈症上身,更應預防造成內耳組織病變、神經萎縮等而併發耳鳴及聽力喪失之病變。

 

除了影響內耳平衡,眩暈還可能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將影響日常生活;民眾如有頭暈、天旋地轉等症狀,應盡速就醫,耐心接受抗眩暈藥物治療,症狀就能日漸緩解。

 

針對急性眩暈症狀,目前可透過吃藥、打針或住院診治等方法,予以緩和。在藥物方面,可使用促進內耳神經血流及神經復活再生等藥物,但患者必須長時間耐心服藥,使腦部、內耳組織以及神經細胞活化再生,才可能達到減少眩暈症復發現象,令病人生活不再恐懼,甚至敢出遠門或出國。

 

由於內耳神經位在耳朵深處骨骼中,藥劑及養分很難進入,臨床上平均用藥至少3至6個月,患者才能感到內耳病灶之功能逐漸改善而恢復。不過,眩暈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復發機會偏高,應做預防性用藥持續半年以上,以降低復發的機會。

 

只可惜,部分年輕患者常未遵從醫師指示耐心服藥,或是服藥一段時間,自覺症狀減輕就擅自停藥,這樣很可能造成日後復發機會大增,成為無效治療。另有少數眩暈患者就醫習慣差,症狀輕微時不以為意,病情加重才掛急診打針吃藥,暫時解除緊急症狀,如此惡性循環,可能導致未來復發更嚴重,治療更困難。

 

感冒病毒侵襲內耳的後遺症,除了眩暈之外,最讓患者感到意外的就是引起突發性耳聾,又稱耳中風,通常發生於20歲至50歲成年人,小朋友則較少見,大部分都是內耳受過濾性病毒感染所造成。超過9成患者因病毒感染內耳,影響聽神經毛細胞功能之破壞,導致聽力減退,又有許多病人,在感冒或病毒感染眩暈症狀消失後常併發耳鳴症,且變為長年之耳鳴症狀,且聽力也會逐漸退化,故在急性期治療或控制症狀後,仍要服藥3~6個月,方能避免併發症及眩暈症之再發。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表示,因感冒病毒感染引發眩暈症或聽力減退的案例並非少見,尤其感冒病毒多經空氣傳播,較難預防。,「提高自體免疫力可預防感冒」醫師建議民眾,應該養成飲食均衡、作息規律的良好生活習慣,遠離高鹽、高糖分、高膽固醇的飲食,適度運動及紓解壓力。此外,菸酒有害心血管健康,宜及早戒除,以降低內耳微血管發生循環不良,引發眩暈的機會。

分享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