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憂鬱症列為目前第2大失能疾病之一,其中,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約10至20%之間,在台灣南部更是高達21.7%,等於每5位老年人,就有一位罹患憂鬱症。因此,時刻留心老年人的心理狀態顯得相當重要。
一名70歲的陳姓婦人,退休後仍積極擔任志工、參與社區事務,半年前陳奶奶卻鮮少現身,原來是身體病痛多,食不下嚥也睡不好,即使家人帶著陳奶奶到處求診,卻總是查不出病因。某次至身心科就診,才知道陳奶奶罹患老年憂鬱症,導致她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經過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張維紘以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加上陳奶奶改變生活環境後,總算恢復身心健康。
張維紘表示,一般而言,憂鬱症患者常有的症狀包括對事物缺乏興趣、持續性情緒低落、動作遲緩或過於激躁、睡眠或食欲改變、疲憊、難以集中注意力、自責甚至有自殺念頭等,若符合5項以上且持續超過2周,就可能為憂鬱症。不過,老年憂鬱症的症狀多以身體不適為主,如頭痛、疲倦、胸痛、腸胃不適等等,須先治療憂鬱症,生理狀態自然就能恢復正常。
張維紘指出,若家中長輩有多重疾病、心血管疾病、曾患有憂鬱症、家中遭遇重大變化或心理壓力大者,以及獨居或離婚者、女性、已婚女性等,皆屬於憂鬱症高危險群。尤以年齡越高風險越大,如有憂鬱症家族病史者,則其罹患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5至3倍。不僅如此,老年憂鬱症也會增加失智風險,若發現長輩有憂鬱傾向,建議接受憂鬱症治療,以減緩退化風險。
除了心理方面的治療與壓力排解,張維紘提醒,調整生活步調與環境、家人支持和配合醫師指示用藥等,都是治療老年憂鬱症的重要環節。尤其藥物治療應掌握「藥物起始劑量低,調整速度慢」之原則,至少需要持續服用4至6週以上才有效果。老年憂鬱症復發率高,民眾應正視憂鬱症,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
▲老奶奶不憂鬱,找回快樂有「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