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台灣大學公衛學院最新研究顯示,細懸浮微粒(PM2.5)不但增加結核病風險,還會提高慢性病之負擔。研究結果發現,每增加 10μg/m3的PM2.5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會增加39%,另一論文也指出,全國有一成九的4大慢性病死亡人數與PM2.5有關,在空汙嚴重的雲林縣,甚至超過五分之一的占比。
PM2.5污染是全球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因子,根據環保署2014年空氣品質監測報告指出,台灣所有空氣品質監測站的PM2.5年平均濃度為25μg/m3,為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2.5倍。
另一方面,結核病則是人數最多的法定傳染疾病,長久以來,影響國人健康,每年超過1萬人發病。台大公衛學院碩士賴亭君進行一項分析,以新北市參加健檢的民眾為追蹤對象,時間長達6.7年,利用住家地址推估居民的空氣汙染暴露量,評估空汙與結核病發病的風險,結果顯示每增加10μg /m3的PM2.5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會增加39%。
此外,當交通相關的污染物二氧化氮(NO2)以及氮氧化物(NOx),每增加10ppb的暴露量,結核病發生率的風險則分別提高33%及21%。
台大公衛學院博士生羅偉成研究各縣市因PM2.5致慢性病死亡,結果發現,2014年台灣超過6000名因暴露於高濃度PM2.5中致死,其中包括2240名缺血性心臟病患者、2140名中風患者、1250名肺癌患者以及645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論文指出,PM2.5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明顯的縣市差距。空汙嚴重的雲林縣有超過五分之一(22%)死於PM2.5所造成的上述4種疾病,但在空氣品質不錯的花蓮縣則僅有9%。由於全國人口主要集中在空汙較嚴重的西半部,以致約有一成九的4大慢性病死亡與PM2.5有關。
這2項研究成果已有部分刊登在《職業及環境醫學雜誌》(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另一部分也即將在台灣醫學會之國際期刊《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