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極刺激深腦部 巴金森氏症重返職場有望

2540
【NOW健康 夏亞凡/台北報導】
深腦部刺激術記者會
▲巴金森氏症病友黃女士夫婦與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屬醫院院長林欣榮(右一)合影
fiogf49gjkf0d

59歲的黃女士10年來先後罹患紅斑性狼瘡、腦瘤、巴金森氏症,四肢逐漸僵硬,無法行走,用藥控制卻無顯著改善。後來接受「深腦部刺激術」,術後不但可以正常走路,自理生活,最近還遠赴英國探望出嫁的女兒及從未見面的孫子,享受天倫之樂。

衛福部2014年統計顯示,國內約每10萬人中有400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發病年齡集中在65至80歲,年紀越大,罹病人數越多。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旭東說明,巴金森氏症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型患者通常為神經激素多巴胺分泌不足引起;繼發性通常病因為中風、外傷、腦發炎等症狀引起。

一般治療巴金森氏症,為復健加上服用補充多巴胺藥物。若是服藥多年,症狀持續惡化,便會評估是否適合做「深腦部刺激術」,利用電極刺激腦部深層結構,改善病患過多或異常的動作。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屬醫院醫師林欣榮表示,國內早在20多年前即開始發展「深腦部刺激術」,經驗豐富,目前除了可以治療巴金森氏症,也能改善「肌張力不全症」症狀。健保自2015年1月1日起提供給付,許多患者因此重回職場。

肌張力不全的臨床症狀為肌肉、關節不易控制,局部性患者多注射肉毒桿菌放鬆肌肉,並搭配口服藥物及復健治療。若為全身性肌張力不全,則可透過「深腦部刺激術」,重新讓身體肌肉恢復協調動作。

17歲的洪小弟在10年前手腳漸漸無力,確診罹患肌張力不全症,連坐都成問題,不能走路。雖長期服藥,但症狀並未獲得改善,後來接受「深腦部刺激術」,如今不但能自行坐起,控制輪椅。復健治療後已可手扶輔助器行走,手指還能操作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

林欣榮強調,深腦部刺激術不破壞大腦組織,可依症狀調節放電量,相對安全,能有效恢復患者行動力,亦可減少服藥劑量,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也減輕家屬照護辛勞。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