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名40歲男性耳朵長帶狀皰疹,導致病毒侵入內耳造成病變而產生耳鳴暈眩症狀,不僅起不了床、路也走不穩,嚴重影響生活起居。不自知的他本以為是感冒引起,但在服藥後仍不見起色,症狀甚至加重。所幸在接受專業醫師治療後,逐步改善耳鳴暈眩症狀,重拾生活品質。其實這位病人,也是長期罹患耳鳴及長年受眩暈症所困擾,而當頭痛及頭暈時,也以為是感冒症,但耳鳴及眩暈症嚴重,且出現耳及臉部皰疹之後症狀更為嚴重,只好來找耳鼻喉科醫師來治療。
收治該名患者的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這名患者一開始僅出現喉嚨痛與些微耳朵痛,以為只是一般感冒但當後來出現耳朵及臉產生腫之皰疹而併發嚴重暈眩耳鳴才前來看診。診斷後確定該名患者是濾過性病毒引發耳前庭神經炎病變的「耳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病毒透過皮膚滲透,使得內耳蝸牛體三半規管等被病毒感染,造成內耳功能受損,而出現耳鳴、眩暈、嘔吐甚至半側臉面麻痺現象,甚至也無法張開眼睛,嚴重恐導致面癱。接受治療後,臉面部恢復正常,但常合併嚴重耳鳴及眩暈症,務必及時妥善治療。
李宏信指出,帶狀皰疹引發耳鳴暈眩必須先針對帶狀皰疹進行治療,其治療原則是使用類固醇,降低病害之急性破壞內耳功能,可用打類固醇來做緊急治療,其治療療程大約7到14天。之後再服用促進內耳神經血流及神經復活再生的藥物,來針對已受損的內耳神經部分進行修復。通常眩暈可分為三階段:急診期、急性期、慢性期。急診期是當眩暈急性嚴重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天旋地轉、噁心嘔吐,甚至無法起床或站立,此刻只能打119利用救護車掛急診,患者通常經過打針、打點滴就可舒緩不少。
李宏信說,若平時常有輕度暈眩則為慢性期,須服藥至少3個月才能有效改善內耳功能改善,使病情穩定不易復發。醫師強調,由於內耳神經位在耳朵骨骼內深處,藥劑及養分不易達到,因此一般罹患暈眩症患者均需要服藥3至6個月以上,不得因症狀好轉就擅自停藥,才能有效活化再生腦部、內耳組織及神經細胞,達到症狀改善並降低復發的機率。
秋冬是帶狀皰疹好發季節,而暈眩症輕則頭昏、重則天旋地轉,甚至嘔吐、無法行動。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呼籲,民眾一旦有暈眩症狀,務必儘快就醫釐清病因並對症下藥,以免錯過黃金就醫期導致內耳組織病變、神經萎縮,而併發耳鳴或聽力喪失。患者必須遵照醫囑耐心用藥,同時輔以均衡低鹽飲食、適度舒壓,才能徹底改善內耳生理功能。
延伸閱讀
-
講座報名/耳鼻喉科名醫開講 戰勝耳鳴、眩暈和鼻過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265台灣季節變換時,日夜溫差變化大,很容易誘發過敏症狀,鼻過敏與鼻竇炎都是國人常見的疾病,發作時的症狀包括流鼻水、流鼻涕、鼻塞和頭痛。 -
疫情壓力大罩不住皮蛇! 出現這些疼痛小心帶狀性皰疹
醫藥衛生 / 保健專欄1624蔡長祐主任說明,帶狀皰疹俗稱為「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之間,通常是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而發生。帶狀皰疹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 -
男子起床發現臉歪掉以為中風! 急診發現皮蛇長進耳朵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555亞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馨範解釋,帶狀疱疹又稱做「皮蛇」,是由水痘病毒所引起,一旦過去罹患過水痘,病毒就會長時間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當中,只要民眾太過勞累、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就容易引發帶狀疱診病毒感染,甚至有年長者罹患癌症時,也容易合併出現帶狀疱疹。 -
講座報名/耳鼻喉科專家開講 戰勝耳鳴、眩暈和鼻過敏
健康養生 / 最新消息1454李宏信醫師受財團法人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的邀請,將於3月5日星期六下午,為現場民眾講解「專業醫師教你 如何完勝耳鳴、眩暈、鼻病」。 -
皮膚科醫師解析長輩皮膚問題 帶狀皰疹「皮蛇」最難纏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1694近期天氣氣溫變化劇烈,不少長輩的皮膚頻拉警報。除了皮膚搔癢、乾燥或脫屑以外,更有可能感染嚴重且難纏的「帶狀皰疹」。而不少人喜歡「泡湯」,赤腳在溫泉上走動可能傳染香港腳。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在近期舉辦的健康講座,邀請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林欣儀分享銀髮族常見的皮膚相關疾病,以及如何預防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