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去喝個喜酒,沒想到救了自己!施小姐回想起12年前確診肢端肥大的過程,還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剛生產完的她,戒指戴不下、鞋子穿不下,手部經常感覺麻、刺痛,但以為孕後水腫與媽媽手,直到一次在喝喜酒時,同桌的醫師當場一眼「看」出她有腦腫瘤,要她立即就醫。
台灣糖尿病協會創會理事長林宏達醫師表示,肢端肥大症由於臨床症狀變化緩慢,病患常疏於注意,平均延誤診斷時間約5到7年。由於較晚確診,很多病人就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頭痛、關節炎、甲狀腺腫、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共病。
推估台灣每年持續新增約60個新病例,目前約有1400名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肢端肥大會造成患者外觀改變,包括手部、足部、臉部特徵增大等,但因病程長達數年,經常被認為是年紀漸長的正常現象而忽略。
林宏達指出,肢端肥大症發病最明顯的特徵,即外型不正常的肥大或增生,臉型改變,包括額頭變寬變高、顴骨變高、鼻子變大、嘴唇增厚、舌頭變大、齒縫變寬及戽斗。
▲肢端肥大常見外觀變化。(圖/公關提供)
此外,手腳變大、肥厚,導致戒指戴不下,鞋子尺寸越穿越大、無法做精細動作;也可能有皮膚的變化,包括結節、增厚、出油等;也有人因肢端肥大導致聲音低沉、經常性頭痛、呼吸困難、視野變窄、陽痿、過早停經等。
台灣腦下垂體學會理事長張承能醫師說明,肢端肥大的病變為長年緩慢進行,外表臉型或體型產生變化時,自己或身邊的人往往無法察覺,確診時間長延後5到7年,許多時候是腫瘤已大於1公分以上,對視神經產生壓迫,影響視力時才就醫。
由於肢端肥大患者外觀改變有某程度之相似性,醫師的經驗顯得很重要,張承能醫師比喻,若是會「看相」的醫師,外觀上一眼就能看出患者罹病的可能,幫助患者及早獲得正確診斷及治療。
為了提高民眾對於此項疾病的正確認知,台灣腦下垂體學會與台灣糖尿病協會共同舉辦《大腳小腳齊步走健康一起守─關懷肢端肥大》活動,邀請愛心女神藝人阿喜擔任疾病大使,並聯合摩曼頓全國20家門市,透過打卡抽獎,提醒民眾只要多一分用心,幫助及早發現肢端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