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戶外工作潛藏危機 慎防熱傷害威脅

3319
【NOW健康 黃于庭/台北報導】
三種熱傷害
▲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抽筋、熱昏厥、熱衰竭或中暑,好發於好發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戶外及高溫環境工作者,服用某些慢性病藥物及感冒藥者。(圖/健康傳媒製作)

小宋是一名建築工人,經常在高溫下工作,但為了避免造成身體損害,小宋會盡量避開中午時段在戶外工作。近日,因服用感冒藥,精神與體力較差,某天下午4點多工作時,卻感到頭痛、疲憊、虛弱、腳抽筋,且步態不穩幾乎要昏厥,就醫急診後,被診斷為「熱抽筋」,須休息、打點滴,醫師特別提醒他要多喝水,做好防熱措施。

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指出,台灣地區每到夏季,有許多因職業或戶外活動導致「熱傷害」(heat illness,又稱熱病)的案例。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在夏季慣有的潮溼與悶熱,會使人體排汗蒸發散熱的功能減低,容易引發熱傷害,因此,不論是工作或是休閒活動時,都要留意熱傷害帶給身體的潛在威脅。

賴育民表示,熱傷害好發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戶外及高溫環境工作者,服用某些慢性病藥物及感冒藥者,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能力。常見的熱傷害包含:

一、熱抽筋(heat cramps):患者的肌肉抽筋疼痛,感到虛弱,但意識清楚,核心體溫不會升高或輕微升高。

二、熱昏厥(heat syncope):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者,因回流不順的血液侷限在下肢,或因過度流汗,造成血液濃稠與低血容,又或者皮表微血管因炎熱擴張,使得血液侷限在皮膚。基於以上原因共同作用,使腦部血液灌流不足,而發生昏厥現象,核心體溫不會升高或輕微升高。

三、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中暑(heatstroke):代表同一個病程中的不同階段,早期症狀包括疲憊、虛弱、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步態不穩及失去方向感,接著是肌張力散失,有時有痙攣、昏迷,常伴隨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核心體溫超過38℃等現象。若體溫超過41℃,死亡率會大幅升高。

賴育民建議,一旦發生疑似上述的症狀,應立即送醫,且在救護車到達前,應先嘗試協助患者降低體溫,包括將患者移到陰涼處、搧風、以溼毛巾擦拭身體、以冰敷袋置於頸部及腋下等處,但別為了做這些處置而延誤送醫。

此外,對於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民眾,賴育民提到,務必要做好防熱措施,並提供預防發生熱傷害的四大要訣:習慣吹冷氣的人可在戶外做劇烈運動前,先做一些和緩的戶外活動或是關掉冷氣,讓身體適應高溫;高溫工作者可依氣溫調配工作,室外溫度高時,從事室內工作;攝取足夠水分和鹽分;穿著淡色、寬鬆且吸汗的衣物。

最後,賴育民提醒,熱抽筋和熱暈厥,多數透過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及鹽分即可緩解,但若發生體溫升高的熱衰竭未能及早察覺處置,而演變到中暑,就可能危害生命。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