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用藥停看聽 專業醫師教你如何選擇

3898
【NOW健康 張純陽/台北報導】
骨質疏鬆症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主治醫師劉東桓表示,目前在台灣第一線治療骨鬆藥物主要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控劑、雙磷酸鹽、類保骨素及鍶化合物等。(圖/ingimage)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於2008年至2011年派出骨質密度檢測巡迴車研究計畫統計顯示,全台灣不分男女約有75%民眾有骨質的問題,其中31%有骨質疏鬆症。隨著台灣逐漸步入老年社會,骨質疏鬆症盛行率也逐年升高。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警告,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健康殺手。因此,面對骨鬆症的治療,就顯得特別重要。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主治醫師劉東桓表示,目前在台灣第一線治療骨鬆藥物主要有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控劑(口服)、雙磷酸鹽(口服或靜脈注射劑型)、類保骨素(皮下注射)及鍶化合物(口服)等。在台灣由於國人對於口服骨鬆藥物的服藥順從性不高,因而無法達到降低骨折的風險,隨著皮下及靜脈注射劑型(有每隔3、6個月或12個月注射一次的劑型)逐漸盛行,大幅增加骨鬆患者治療的成效。目前在台灣第二線治療骨鬆藥物為合成副甲狀腺素,為每天皮下注射,約要施打一年半,造價昂貴一個月要一萬多元。

雙磷酸鹽類藥物包括口服和靜脈注射劑型2大類,其中注射針劑型,提高了治療的便利性及治療順從性。雙磷酸鹽類藥物主要是抑制破骨細胞的活性,當藥物進入體內後會附著在骨骼表面,當破骨細胞來侵蝕骨頭時,藥物就會釋放破壞酵素,使破骨細胞死亡無法作用,就能保護骨質不流失。

類保骨素則較適合停經後的婦女、老年男性或腎功能不好的人。停經後婦女因雌激素濃度下降,以致體內幫助抑制蝕骨細胞活力的保骨素作用不足,造成蝕骨細胞作用速度大於成骨細胞,進而導致骨質快速流失。

類保骨素代替停經後婦女體內不足的保骨素,抑制蝕骨細胞的形成、發揮作用和生成,降低蝕骨細胞對骨骼的侵害,避免骨質流失,進而增加骨密度。類保骨素只需每半年皮下注射1次,與口服藥物相比方便許多,而且相對雙磷酸鹽較不會損傷腎功能,是治療骨鬆症的另一項新選擇。

針對衛福部公告「含雙磷酸鹽類成分藥品之藥品風險管理計畫書」指出,使用藥品前須交付病人「病人用藥安全指引」,提醒病人用藥前及用藥期間須注意口腔狀況,以及顎骨壞死與非典型股骨骨折初期症狀。的確,近幾年來牙醫及口腔外科發現一些懷疑使用雙磷酸鹽治療骨鬆,而導致下顎骨壞死個案以及非典型股骨骨折初期症狀。

對此,劉東桓醫師指出,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目前尚未確認其與口服雙磷酸鹽藥物的關係,仍待更多研究證實。但若有計畫接受牙科或口腔外科手術的患者,於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前(尤其是靜脈注射劑型)建議應與醫師進一步討論。而在使用雙磷酸鹽藥物治療骨鬆症期間,發生顎骨壞死與非典型股骨骨折初期症狀,也應該和醫師討論換藥或後續的治療方針。

劉東桓醫師提醒,在使用骨鬆藥物之前要注意本身是否有低血鈣的情形,應先糾正低血鈣狀況後再使用骨鬆藥物。而在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患者,記得要定期服用足夠的維生素D(血中維生素D濃度建議至少要30 ng/ml)及鈣片,以預防低血鈣及其相關症狀如肌肉抽筋等的發生,也才能使抗骨鬆藥物達到最佳成效。

》》立即加入【NOW健康/健康傳媒】FB粉絲團,掌握健康資訊零時差!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