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物面面觀 以科學破解人造恐慌

3652
【NOW健康 夏亞凡/整理報導】
煎香腸
▲加工肉品中常添加的亞硝酸鹽除了阻止致病的細菌生長,也能對於肉類的血紅素產生反應,保持肉品一定的紅色。(圖/ingimage)

長久以來,人們對食品添加物總是抱著矛盾的心理,在味蕾被滿足之際,又擔心這些非天然成分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但我們的恐懼究竟是真是假?《人造恐慌:擊破謠言和謬誤,告訴你真實的「基改食品」與「有機農業」!》一書,以科學破解人造恐慌,帶我們一同檢驗食物與流言真相。

》食品添加物超傷身? 先拋開成見吧!

早期,食品添加物及防腐劑被廣泛使用,從來沒有任何管制,人們也沒有任何抱怨。相反地,現代的我們會評估、研究和分類,警告添加物會引起疾病的資訊經常可見,紛紛都被嚇壞了。

事實上,現經過計算規定的「每日最高攝取量」,是根據把所有人類、動物和細胞培養得到的毒物學資料彙整後,做出一個「未觀察到毒性的最高劑量(NOAEL)」擬出一個安全的範圍,這個稱作「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DI)」。

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說,如果看到某張標籤上標示每日攝取上限是1公斤肉類,事實上得要吃掉100公斤才會出現症狀,因為規範的限定量通常比危險臨界值小幾百倍。經過規範的食物其實很安全,在出現比例極低的食安問題之前,反而可能會先死於消化不良。

目前,對於「殺蟲劑」和「食品添加物」的規範是根據「合理的可靠性」。然而,有兩個錯得離譜的概念仍深植在大家潛意識裡:(一)明明知道不可能卻要求零風險。(二)認為添加物都會引發癌症。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要求食物零風險,就等於是禁止接觸水一樣,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像是酗酒案例引起的死亡,還有每年數千起被水淹死的案例,難道就要因此恐懼含水的東西嗎?

》食物標籤上的神秘「E編號」 真有那麼恐怖?

許多人看到食物標籤上的添加物「E編號」會感到疑慮。E編號含3位數字,一般而言,第一個數字代表「功用」。像是E1XX是指食用色素,E2XX是防腐劑,E3XX是抗氧化劑, E4XX是乳化劑、穩定劑和增稠劑(這些都是用來調整食物的質感),E9XX是甜味劑,至於其他如酸度調節劑、防結塊劑、麵粉改良劑、發泡劑等,可能出現在其他編號(或者有些是出現在前述的分類)。

這些分類的東西,我們都似曾相識,只是多了一個「E」,看起來比較不順眼。譬如,食用色素E101是核黃素(維生素B2),E160d是番茄紅素,E160a是類胡蘿蔔素,也就是維生素A,E163是花色素苷。也就是說,這些食用色素,其實也就是維生素和抗氧化劑,而有人卻只因為是加工的就討厭E編號。

對自然食用色素來說,最有名的是E120,胭脂蟲或胭脂紅酸,也叫做天然食用色素紅色四號,使用於口紅、食品、紅酒等。這是從鮮紅色的昆蟲胭脂蟲所取得的。因此,標籤上出現上述的食用色素並非全都不是天然的。最常使用的食用色素還有E150a,這就是再天然不過的焦糖。

》防腐劑十惡不赦? 總比到處飛的沙門氏桿菌好

多虧防腐劑,我們得以避開像是沙門氏菌感染症、臘腸菌病和布氏桿菌病等疾病;還有,也因為防腐劑,可以讓食物保存更久的時間,食物貯存與累積,可以免去飢荒的發生,並且避免每日丟棄浪費的成噸食物。

在E編號當中,最聲名狼藉卻需求最高的是「亞硝酸鹽」(E24950)和「亞硫酸鹽」(E2218)。這些物質是防腐劑,用在阻止肉類、香腸類或是像紅酒液體中的細菌滋長。

亞硝酸鹽的優點是除了阻止致病的細菌生長,也能對於肉類的血紅素產生反應,保持肉品一定的紅色,而不會因為暴露在空氣中,經過幾個小時就氧化呈淡綠色。要說明的是,這些物質從古時就開始採用,它的普及和防腐效果救了幾百萬條人命,因為幾十年前,臘腸菌病和布氏桿菌病在歐洲非常常見。

現代食品勢必得加入一些添加物,不只是現在而是一輩子。不同的地方在於,現在的我們知道該加哪些東西、要放多少、以及我們使用的劑量都在安全範圍內,我們的飲食比過去的人更加安全。而且如果沒有添加物才讓人擔心,那只會讓許多我們不想要的致病細菌高興而已。(更多相關內容,盡在《人造恐慌:擊破謠言和謬誤,告訴你真實的「基改食品」與「有機農業」!》,方舟文化出版。)

》》立即加入【NOW健康/健康傳媒】FB粉絲團,掌握健康資訊零時差!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