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骨」行動要趁早 面對骨鬆遵循醫囑最給力

3082
【NOW健康 江孟萩/高雄報導】
「護骨」行動要趁早
▲鄭本忠醫師提醒,護骨行動愈早開始,愈能延緩骨質流失、保住骨本。(圖/ingimage)

張媽媽年過60,年輕時因罹患子宮肌瘤症,不到40歲就摘除子宮。某日,在爬階梯時不慎跌坐下來,髖關節、股骨頭部位應聲折斷,在住院開刀復元後,並不以為意。未料,在第二次遇到車禍又釀成腰椎受傷,因為多數時間必須臥床休養,最後還感染吸入性肺炎,險象環生。骨鬆專業醫師指出,骨質常在無聲無息中流失,男女都有可能發生,停經後女性更不可掉以輕心。

當骨質內孔隙變大、骨骼密度變小,骨含量減少就會使骨骼顯得疏鬆脆弱,就容易發生骨折。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鬆專科醫師鄭本忠表示,在骨鬆專科醫師的治療指引中提到,因骨鬆造成骨折常見發生於髖部、手腕上和脊椎三部位。其中任一部位符合骨鬆診斷,男性近23%、女性41%,年齡層多為50歲以上,女性曾動過子宮手術或男性有服用類固醇等特殊用藥,也易導致骨質疏鬆症提早發生。

骨骼健康與適度運動及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婦女的體內荷爾蒙也居關鍵角色,通常女性面臨停經,就是骨質快速流失的開始。骨質健康狀況的判斷是與年輕成人之骨質密度平均值相減,除以年輕成人骨質密度之標準差,得出檢測數值T值,T值≧-1表示骨量正常,當<-2.5時,即為骨質疏鬆症。

如果是老年人或曾中風、合併有骨質疏鬆症,就可介入藥物治療,鄭本忠醫師指出,目前市面上針對骨質疏鬆的治療,臨床上較常用的有「類保骨素」及「雙磷酸鹽」兩類藥物,兩者藥物作用機轉不同。前者模仿保骨素的作用方式,調控蝕骨細胞的形成、功能與存活;後者則附著在骨基質上,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代謝,減少骨重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衛福部公告「含雙磷酸鹽類成分藥品之藥品風險管理計畫書」指出,使用藥品前須交付病人「病人用藥安全指引」,提醒病人用藥前及用藥期間須注意口腔狀況,以及顎骨壞死與非典型股骨骨折初期症狀,降低不良反應發生情形。


一旦罹患骨鬆症是否就回不去了?是不是要一輩子吃藥或打針控制?鄭本忠醫師認為,若屬骨鬆高風險患者且服藥順從性高,不排除終身持續服藥或打針控制病情;但對於用藥期間骨質密度上升後,是否要暫時停止用藥,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則有不同見解。此外,針對骨質疏鬆治療的「類保骨素」及「雙磷酸鹽」兩類藥物作用機轉各不相同,建議病患在使用藥物前,應先注意藥物是否對腎功能造成影響。

最後,鄭本忠醫師提醒,護骨行動愈早開始,愈能延緩骨質流失、保住骨本。預防骨質疏鬆,平時可養成規律性的適度運動,包括走路、健行等,日常飲食則應補充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每日曬太陽至少15分鐘也有助強化骨質。至於50歲以上無論男女,都應考慮進行骨密度檢測,臨床上能愈早發現、及早採取治療方案,即使無法回復骨質最佳狀態,也能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後續產生併發症的機率也會降低。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