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巴金森病共處25年的曾國修,11月24日出席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活動時,勇敢道出昔日陰霾。(攝影/楊格非)
【NOW健康 李宛真/綜合報導】右臂疼痛、僵硬至台大就醫,答案竟是巴金森病。當年曾國修才28歲,卻罹患不治之症,論及婚嫁的女友為此分手,雙親反應更是激烈,認為他是家族恥辱,接逢遭遇人生重大挫敗,讓他好幾次試圖自殺。
和巴金森病共處25年的曾國修,11月24日出席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活動時,勇敢道出昔日陰霾。他說:「這個病就像慢性病,透過治療與復健仍可過著快樂人生。」希望外界不要以歧視的眼光看待病友。
台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不可輕忽巴金森病對於國人健康的威脅。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台大神經部吳瑞美教授指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一種,好發於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由於此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常因疲累、關節痠痛,而向骨科、復健科,家醫科等科別求診,甚至接受民俗推拿療法,多數患者平均確診時間需花上兩年左右。
吳瑞美指出,像曾國修一樣的年輕型巴金森患者越來越多,一般不會與此症聯想在一起,為此病友協會提出「十大警訊」及「四大典型症狀」,加強民眾認知。
十大警訊包括靜態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走路碎步、平衡困難、字體變小、面具臉、講話小聲、關節痠疼、刷牙穿衣困難,吳瑞美提醒,如有上述症狀,就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四大典型症狀則是靜止性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步態異常。研究顯示,年紀越大,病情越晚期的病患,則越容易出現失眠、便祕、憂鬱等非動作障礙症狀。
在治療方面,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陸清松教授指出,目前以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深腦刺激術)、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為主,日前衛福部核准最新的小腸灌流術治療,直接透過小腸給藥,改善患者動作波動現象,提供病患另一項選擇。
延伸閱讀
-
運動可改善巴金森病情 維持足夠運動量能降低死亡率!
醫藥衛生 / 醫院情報1452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特別選在世界巴金森日前的周末4月9日,於台北市二二八公園露天音樂台舉辦「森動PD Day」活動。呼籲所有巴金森病友及家屬、照顧者,巴金森病的治療除了定期回診穩定服藥,若能積極配合適當而持之以恆的運動,更能延緩病情、舒暢身心、改善生活品質,與病和諧共處。 -
從勁量電池變斷電人生 帕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不可不知
健康養生 / 老年照護3140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由於腦內「黑質部位」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 -
夏日進出冷氣房溫差大頭暈腦脹 中醫消暑茶飲可緩解
醫藥衛生 / 中醫養生2039例如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此時中醫常會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讓病人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 -
調節細胞氧化壓力 這些神經退化性疾病可望得救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218一般來講,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了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小腦運動失調症、漸凍人、舞蹈症、記憶障礙、腦白質病變、退化性脊椎關節炎等。研究團隊未來將擴大研究範圍,希望這項療法也能適用在其他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 -
失智症不是只有阿茲海默 透過影像檢查可以早期確診
醫藥衛生 / 常見疾病2125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可分為3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其中以退化性失智症居多,阿茲海默失智症就占了約6至7成。由於失智症早期症狀與老化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因此容易被忽略,甚至就醫後也未能正確診斷失智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