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8歲得巴金森病 罹病25年從絕望走向希望

2339
【NOW健康 李宛真/綜合報導】
巴金森病患曾國修
▲和巴金森病共處25年的曾國修,11月24日出席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活動時,勇敢道出昔日陰霾。(攝影/楊格非)
fiogf49gjkf0d

【NOW健康 李宛真/綜合報導】右臂疼痛、僵硬至台大就醫,答案竟是巴金森病。當年曾國修才28歲,卻罹患不治之症,論及婚嫁的女友為此分手,雙親反應更是激烈,認為他是家族恥辱,接逢遭遇人生重大挫敗,讓他好幾次試圖自殺。

和巴金森病共處25年的曾國修,11月24日出席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活動時,勇敢道出昔日陰霾。他說:「這個病就像慢性病,透過治療與復健仍可過著快樂人生。」希望外界不要以歧視的眼光看待病友。

台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不可輕忽巴金森病對於國人健康的威脅。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台大神經部吳瑞美教授指出,巴金森病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一種,好發於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由於此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常因疲累、關節痠痛,而向骨科、復健科,家醫科等科別求診,甚至接受民俗推拿療法,多數患者平均確診時間需花上兩年左右。

吳瑞美指出,像曾國修一樣的年輕型巴金森患者越來越多,一般不會與此症聯想在一起,為此病友協會提出「十大警訊」及「四大典型症狀」,加強民眾認知。

十大警訊包括靜態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走路碎步、平衡困難、字體變小、面具臉、講話小聲、關節痠疼、刷牙穿衣困難,吳瑞美提醒,如有上述症狀,就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四大典型症狀則是靜止性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步態異常。研究顯示,年紀越大,病情越晚期的病患,則越容易出現失眠、便祕、憂鬱等非動作障礙症狀。

在治療方面,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陸清松教授指出,目前以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深腦刺激術)、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為主,日前衛福部核准最新的小腸灌流術治療,直接透過小腸給藥,改善患者動作波動現象,提供病患另一項選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