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控糖太NG 胰島素使用觀念落伍了

2121
【NOW健康 李宛真/台北報導】
注射胰島素
▲口服降血糖藥物有其極限,一旦口服藥物無法控制血糖,就應盡早接受胰島素治療。
fiogf49gjkf0d

施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發胖、上癮?醫師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NG觀念,導致胰島素使用過遲,往往拖到直到罹病10年後,糖化血色素平均超過10%,才使用胰島素,僅10%患者成功達成控糖目標,殿後全亞洲區。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醫師表示,目前全台灣糖尿病人口約195萬人,平均每10位成人中就有1人罹病,台灣病患普遍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多,最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時間點過遲。

台灣胰島素使用過遲,導致患者控糖迷失早已不是秘密,醫界甚至有所謂「Rule of 10」說法,也就是許多台灣糖尿病患者直到罹病10年後、糖化血色素平均超過10%時才使用胰島素,治療6個月後,僅有約10%的人能成功達成控糖目標。

根據2015年亞洲國家第二型糖尿病病患使用追蹤研究顯示,7個國家地區中,台灣的血糖值達標率竟殿後全亞洲區,僅7.4%患者接受胰島素後能成功達標,追究其中的原因,正是因為由口服藥物進入胰島素的時間點,普遍落後其他各國所導致。

台灣胰島素治療介入較遲與患者錯誤之NG觀念有關。許惠恒醫師形容,要說服患者接受胰島素時就像是革命一樣,有些患者經過9、10次的門診溝通後,還不見得能成功。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醫師分析,常見NG觀念包括誤以為胰島素會導致洗腎、發胖、上癮或代表病情惡化等,有些患者則是因為懼怕打針的疼痛而逃避,但其實現在的胰島素注射針頭早已大幅改良,針頭短且細,疼痛感十分輕微。

杜思德醫師提到,有些患者只注意日間的血糖值,卻忽略夜間血糖波動的隱藏危機,其症狀包括夢魘、抽筋、饑餓感等,患者誤以為是鬼壓床、嘴饞,殊不知這正是血糖不穩的警訊,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胰島素治療。

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年5月公告最新藥品給付規定中特別新增「第二型糖尿病病人倘於使用三種口服降血糖藥物治療仍無法理想控制血糖者,宜考慮給予胰島素治療」。許惠恒說,口服降血糖藥物有其極限,一旦口服藥物無法控制血糖,就應盡早接受胰島素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