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健檢偶發瘤警訊 早期發現持續追蹤保健康

1884
【NOW健康 黃于庭/台北報導】
健康檢查
▲在健康檢查中偶然發現的腫瘤,通常無明顯不適症狀,良性比例高,少數為惡性腫瘤,需後續追蹤處理。(圖/ingimage)
fiogf49gjkf0d

現今保健意識抬頭,有越來越多民眾進行一般的定期健康檢查時,會加入高階影像檢查,如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低輻射肺部電腦斷層、正子造影檢查等,部分民眾因此發現「健檢偶發瘤」(Incidentaloma)的存在。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健檢偶發瘤」是指在健康檢查中偶然發現的腫瘤,通常無明顯不適症狀,良性比例高,少數為惡性腫瘤,需後續追蹤處理,目前已有許多指引可參考。門診時常見患者帶著一本厚厚的體檢報告,許多器官都出現偶發瘤,患者因此奔波於各科門診掛號,不過在有限的診療時間內,卻無法達到充份有效的溝通。

康宏銘進一步說明,「健檢偶發瘤」常見於甲狀腺、肺部、腦下垂體、腎上腺、肝臟、腎臟、胰臟及卵巢等地方。以甲狀腺為例,一般人在一生中有50%的機率出現甲狀腺結節,其中為惡性腫瘤者不到5%,或是低於2%,因此需整合各項資訊如個人病史、家族史、身體診察徵候、血液檢查結果、病灶影像特色等,藉此做出需持續追蹤、切片檢查或是手術等判斷。

此外,康宏銘指出,肺結節也是健檢常見的腫瘤,有文獻資料顯示,肺部電腦斷層出現肺結節的比率約8至15%。根據受檢者的年齡、抽菸與否、病史、肺結節出現位置、大小與形狀等,可概算出惡性腫瘤的機率,再根據其風險與病灶是屬於實心結節或毛玻璃狀結節等,評估後續程序。

最後,康宏銘提醒,健檢的目的是早期發現病灶並予以適當的治療,若發現有異常時,應與醫師討論後續的追蹤及處置。除了病灶是良性或惡性的判斷以外,輻射暴露的風險也應加以考量,許多高階影像的檢查儀器輻射暴露劑量較高,民眾若有健檢的需求,可事先與醫師討論檢查項目,讓健檢更又有效率。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