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女狂拉血便 錯把潰瘍性結腸炎當痔瘡

2701
【NOW健康 黃于庭/台北報導】
腹痛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醫師沈希哲表示,潰瘍性結腸炎號發於年輕人,通常有腹瀉、糞便代寫、頻便等症狀。(圖/ingimage)
fiogf49gjkf0d

長期有便祕困擾者突然狂拉「清腸」可別高興得太早,一名25歲陳姓學生近半年來排便習慣改變,從原先便祕變成每天狂拉3到4次,伴有下腹疼痛及血便。原以為只是痔瘡出血,便自行購買藥膏及塞劑但仍不見效,就診後發現直腸部分黏膜紅腫發炎,且有多處潰瘍及黃色分泌物,經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

書田診所大腸直腸肛門科醫師沈希哲表示,潰瘍性結腸炎屬非特異性發炎性腸炎,好發於20到40歲的青壯年,男女比例為1:1.2,在大腸直腸科佔潰瘍性大腸炎的20%到55%。其中有1%患者在5年內症狀會逐漸向上延伸,演變為潰瘍性大腸炎。相關研究指出,環境、免疫機能、腸胃菌落及遺傳等因素交互作用可能導致潰瘍性結腸炎,但致病轉機不明,治癒後仍可能復發。

留意排便次數是否變多且帶血!沈希哲說明,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為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糞便帶血、頻便、感覺排便不乾淨等,常與克隆氏症或偽膜性大腸炎等疾病混淆。部分患者則有腸道外表現,併發僵直性脊椎炎、關節炎、鞏膜炎,或原發性硬化膽道發炎等。潰瘍性結腸炎雖比大腸炎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低,但仍須於門診長期追蹤。

對於自己的排便習慣改變有疑慮者,可到門診進行診斷檢查,告知醫師病史、檢查糞便,並透過直腸大腸鏡檢查有無黏膜發炎及出血反應,以及病理切片確認是否為非特異性發炎反應。若經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沈希哲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改善生活型態,會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如止瀉、抗發炎反應之塞劑、洗腸液、皮質類固醇等,效果不佳或出現併發症、癌症病變再以外科手術治療。

飲食西化、常熬夜且重口味的年輕人,通常將潰瘍性結腸炎的肛門出血症狀是為痔瘡而輕忽,沈希哲建議,出現頻便、腹瀉或血便的症狀時,應進一步就醫接受治療。

 

分享此文:
請往下滑,繼續閱讀推薦好文
資料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