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自己或家中是否有孩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這是1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成人也會受到影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指出,約有5%至20%的兒童曾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其中有90%的兒童會在5歲前發病,其中約有7成的兒童父母也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可能是患者基因突變,造成皮膚的結構缺損所致。
2歲以前的孩童,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身體外側,除了穿尿布的區域以外,常見臉上及頭皮,出現泛紅、乾癢及脫屑等情況,嚴重者還會流出組織液。而2歲之後的孩童好發在關節內側,如:脖子、手肘的前側、手腕、膝蓋後側,皮膚會因苔蘚化變得很粗糙,因而出現色素沉積。
避開誘發危險因子 別踩食物及環境過敏原地雷
此外,在後天環境和食物誘發方面,病患要避開會造成惡化的因素,如食物、吸入性的過敏原(塵蹣、黴菌、花粉、動物皮屑)、流汗、刺激物(含皂鹼的洗劑、香水、羽毛、羊毛、化粧品)。在食物限制方面,要避開本身會過敏的食物(如:花生、堅果、巧克力、帶殼海鮮、魚、牛奶、蛋),其次是避開富含「組織胺」或誘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如:肉類、香腸、火腿、魚類、乳製品(起司、優格)、醃漬或罐頭食物、酒精類食物、番茄醬或香料、茄子、南瓜、香蕉、鳳梨、柑橘類水果等食物,以免組織胺造成皮膚搔癢,若再繼續攝取會誘發過敏的食物,可能會讓症狀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應避開這些地雷。(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圖/NOW健康製作)
留意水溫和保溼步驟 擦藥膏才能達到真正療效
陳俊仁醫師強調,在盥洗的水溫方面,介於攝氏33至38度,洗澡時間約15分鐘左右,洗好後千萬別用毛巾摩擦身體,只要把多餘的水分拍乾,不要全部擦乾,讓皮膚保有溼度,再塗上保溼產品即可,但若皮膚症狀嚴重,需要塗抹類固醇藥膏或是其他藥物時,需先塗抹藥物,間隔15至30分鐘後再塗上保溼劑。
選對保溼產品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照顧很重要,保溼劑可分成乳液(Lotion)、凝膠(Gels)、乳霜(Creams)、油膏(Ointments)。乳液是水跟乾粉混合而成,保溼性較差,凝膠則加了揮發性酒精,會造成皮膚乾燥,不太適合,至於乳霜跟油膏的基底是油,保溼性較好,缺點是有時會毛孔阻塞,造成毛囊發炎。
▲異位性皮膚炎應注意清潔方式與保溼品。(資料來源/食品藥物管理署;圖/NOW健康製作)
食藥署提醒,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醫師常會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需長期服用,但有些家長會擔心藥物副作用不讓孩子吃,反而讓患童不停搔抓使病情惡化,只要做好保溼並配合醫師正確給藥,無需過度擔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思覺失調症非不治之症! 中西合併治療妙齡女重拾人生
▸高散光近視族群拒絕惡視力 高降度角膜塑型片成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