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連日高溫,對於長時間在外奔波的業務員來說真是辛苦難熬,加上業績壓力,許多基層業務員在外勤於奔波,飲食不正常,回到家還會接到主管的工作訊息,罹患文明病的機率大增。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醫師指出,這一兩個月來,因壓力過大而引起暈眩症前來求醫的人越來越多。(2017-09-12 NOW健康 李蘊凌/台北報導)
近來門診裡許多患者主訴感覺天旋地轉,一開始沒有特別注意,直到感覺噁心甚至站不穩,影響生活後才來就醫。李宏信說明,眩暈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若是發病未能及時就診,耽誤了治療的黃金期,除無法完全解除症狀外,不僅得要花上更多時間治療,而且發作頻率會增高,讓患者處於隨時復發的恐懼之中。
暈眩症的症狀輕則頭昏,重則天旋地轉,甚至無法行動,有嘔吐的症狀。這些都是內耳淋巴液積水所造成,問題主要在於內耳血管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阻塞而血流不通,影響內耳循環;加上生活壓力過大,使得血管過度收縮,血流不暢,進而造成組織缺血壞死,導致內耳神經萎縮,造成內耳生理功能退化或病變,而易常常反復發作,長期置之不理可能引發耳鳴或是重聽,甚者將聽力受損,甚至影響正常平衡功能。
李宏信表示,大部分的暈眩症患者,都是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及睡眠不足引起的,除了使用血液循環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更要改善生活作息、正常均衡的飲食、放鬆心情,並搭配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若有急性暈眩患者,則會使用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分及水分,用以降低內耳壓力。
眩暈急性嚴重發作時,天旋地轉、噁心噁吐,甚至躺在床上無法起床或站立,此時稱為急診期,此刻只好打119,請他們用救護車,帶到醫院或診所去掛急診,一般經過打針、打點滴,症狀很快就可以消失,但有的回去之後過1-2天又急性發作,稱為急性期,則必須用較強的藥物或打針,連續治療好幾天才能抑制嚴重之眩暈。若為常常有輕度症狀者為慢性,則必須長期服藥3個月才能使內耳功能改善,病情穩定而不易再復發。
當然除了內耳循環問題,暈眩症的成因複雜,也有可能是因老化或血管硬化造成的內耳循環不良,或是因頭頸部外傷引起,因此一旦有暈眩症狀,務必儘快求醫釐清病因對症下藥,此即為在治療黃金時期就診,可以降低復發的可能,也能減少身體的不適感。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除了改善生活作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聽從醫囑服藥,暈眩症的症狀可輕可重,不可在症狀減輕時就自行停藥,否則復發的可能性會提高。若是工作內容繁重且壓力大,造成眩暈,也要找出放鬆心情的方法,才能減少暈眩症所帶來的不適感,畢竟賺錢雖然重要,但身體健康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