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觀點

美容心理學-形形色色的病人

1129
▲美容的需求也是一種因應複雜情緒所出現的行為。(圖/ingimage)


(文/黃奇卿醫師/2015.08.07)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特定的預設立場來面對這個世界,不過,挫折與衝突會使得我們改變自己。情緒的動態大致可分為基本情緒與複雜情緒,人類的情緒其實很像顏色,只有幾個主要顏色,但是會依照每一個人不同的特質而有所不同。可以從主要情緒,混合成無數的顏色,主要的情緒並不需要意識成份,而是直覺反應。


情緒分析


根據布拉契克(Robert Plutchick)的理論,人有8種基本情緒:愉悅、憤怒、預期、快樂、接受、恐懼、驚訝,和悲哀;複雜情緒是屬於人類特有的行為與態度,和基本情緒差異在於表達,把原本是直覺反應的情緒,進化成行動複雜的社交行為,例如:快樂加上接受是愛,愛不僅僅是感覺,還包含更多的行動,所以你才會送花給心愛的人;悲哀加上憤怒,則產生鬱悶或抑鬱,無法抒發的憤怒所以生悶氣;預期加上恐懼,則會使人感到焦慮,所以學校還沒有放榜前,你才會不知道要做什麼才好;快樂加上恐懼,則產生罪惡感,在玩樂時充滿了不安。


事實上,美容的需求也是一種因應複雜情緒所出現的行為。美容的目的是想改變與掌握自己,有恐懼、預期與接受的混合性情緒出現,因此,美容往往是行為背後的一部分,美容的結果並不能真正滿足他們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對軀體變形障礙(BDD)者。


軀體變形障礙者常見的抱怨是有關面部或頭部想像的或實際上輕微的缺陷,會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認為的缺陷上,例如頭髮稀疏、牙齒排列不整齊、牙齒顏色不好看、面皰、皺紋、疤痕、面色、腫脹、面部不對稱等問題,他們往往會過度的裝扮自己,過度運動、過度節食,怕照鏡子,但也可能他們在看診時會頻頻照鏡子,對整形過度著迷,非常在意別人對他外表的看法。對於美容整形的著迷,往往成為醫學美容診所的座上佳賓。


由於慾望、行動與滿足感形成一個人行為的循環,無法滿足,就會不斷衍生慾望出來,行動的動力來源又是慾望,因此對美容結果難以滿意,他們往往是從事美容醫學醫師的大客戶,但是也是風險較大的病人。


要了解他們是怎麼樣的人,就先要知道情緒性行為的出現,情緒是對環境變化後的一種自我解釋,心境反映出所面對的世界之態度,情緒流動會隨著內在或外在的環境改變,可以從病人的情緒與行為中去觀察。首先要注意的是,醫師與病人的想法,同樣的充滿著主觀與偏見,由於醫師的想法深受經歷所影響,彼此背景的差異,讓醫師很難用自己的想法去了解病人真正要的是什麽。


就好像在整形美容的術後,「自我目的歸因偏見」(Self-Serving Attributional Bias)造成病人與醫師間常會出現落差。這也就是說,人常常否認他要負失敗的責任,但是成功的功勞就是他的,前者歸因是情境,後者歸因是個性。所以在術前,對美的評估與計劃要十分明確,醫師無法改變心理層面的美,術後的目標要確定在屬於可測量的理性美上面。


在做整形美容時,面對5種不同因應問題的人格類型:


1. 神經過敏


神經過敏的人,幾乎不具有適應性的人格類型;面對衝突時,很容易沮喪、焦慮、自我貶抑、悲觀、無助、低自尊,無法釋懷的憤怒,變得很難跟人相處,容易封閉白己,而且經常會有一廂情願的想法與自責,容易出現情緒性行為。BDD的患者就屬這型。對整形美容的術後適應力較差,需要較多的關懷才能安心,心中若有不滿常會借題發揮,是屬於高風險的病人。


2. 個性外向


這種個性,屬於具有適應能力的人格類型,除非他變得太極端;面對挫折時,只會出現低程度的沮喪和失望,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樂觀,對生活也比較容易得到滿足,通常這稱病人比較相專業與信權威,是醫師心目中的好病人。


3、思想開放


這種類型的人,思想開放,容易接納不同的訊息,具有正面的自我形象、好奇、樂觀的特質,因此個性會比較中立,不過思想太過開放,反而會顯得太固執、太狂妄、或太極端。這種類型的病人比較容易接受新觀念,通常也比較時尚。


4、和藹可親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和親和力,因此,擁有良好人際關係,不過表現出過度的和藹可親,反而會顯得缺乏個性。這種病人就算醫師手術失敗也會幫醫師找理由,是十分受歡迎的病人。


5、負責盡責


這種類型的人充滿自信,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很容易渡過低潮期,如果做過頭,反而會變得太依賴別人、頑固不化。這種病人,負責盡責的個性會轉移到他所信任的醫師,要求醫師也要如此。醫師在面對這種講理又挑剔的病人時,要注意到「有理過關,無理被關」的得理不饒人個性,因此術前的說明要十分詳細,手術同意書的內容要明確,手術的過程馬虎不得。因此,醫師需要有主動的責任,若敷衍了事會招來更大的麻煩。


評估與因應策略


評估的目的,在於知道問題所在,及如何處理問,正確的評估病人的情緒變化,有助於術後的結果。對於情緒如何因應,每一個人都會先依過去的經驗,與當時環境評估後,進行適當的反應,這是一種自動評估與因應的過程,大部份的情況下認知並未參與。


因應的策略,可從區分為以解決問題為中心,或是以情緒導向來表達;問題中心的因應策略,可分為內部導向和外部導向2種:外部導向的目的是改變他人,相反的,內部導向則是自我的改變;若是遇到能解決,或能應付的問題,傾向於以問題為中心來因應;若問題的出現,超乎自己的能力時,則會傾向於用非理性的情緒表達來因應。


假如面對的病人原本就己經具有情緒障礙的人來說,最常使用的是非理性的情緒性行為出來,這個時候是有理也說不清。因此為了避免與病人對術後落差所出現的情緒性反應,先給病人打好預防針避免過高的預期,對即將發生的狀況做好心理準備。


因應模式:利益交換-轉移問題的中心,營造放鬆的情境


病人的不滿若未及時處理,視而不見,並不代表問題從此就沒有了,只要有任何壓力刺激,就可能爆發出來,所以,雖然他表現出一副漠然、事不關己的樣子,事實上病人是內心澎湃,只要有機會情緒就會引爆;時間會使問題變得雪上加霜而難以解決。如果能對於處在情緒風暴的病人,給予喘息與忿怒的情緒找到出口,是化解心中龐大的壓力的好方法。


假使過度的堅持己見,最後引起情緒衝突;問題反而會失焦,演變成真正的爭執不在衝突的事件上,反而是自我成見所引起的情緒,堅持著讓雙方僵持不下,因此,為了爭一口氣與尊嚴而騎虎難下。


當碰上並非目前能力可解決時,首先要注意到這處在這種狀態下的病人,內心最渴求的是得到尊重,所以要病人感受被尊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接著要離開情境刺激,營造出良好的談判氣氛,或者也可選擇替代的活動,做出利益交換,像以其他的搭贈活動讓病人得到心理上的補償。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