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屬於老化疾病,但隨著高度近視族群愈來愈多,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今,無論是手術技術或人工水晶體種類與材質已相當進步,專家建議,白內障該處理時就不要拖延,以免影響手術效果及預後。
現代人最常進行的休閒活動,很多人都是上網或窩在家裡追韓劇、美劇、宮廷劇等,且一次得看個好幾集才過癮,但卻忽略用眼過度可能讓近視度數飆升,讓白內障提早到來。双眼明眼科總院長何一滔醫師就感嘆,的確遇過中年女性因為連續追劇好幾天,之後發現視力模糊,檢查才發現是因為高度近視又用眼過度而導致白內障的產生。
白內障的成因很多,但主要還是與年紀增長、水晶體退化有關,臨床上開刀最多的年紀仍然是在65歲以上,不過高雄澄清眼科總院長吳孟憲醫師也說,近幾年白內障年輕化的趨勢有明顯增加,他從門診觀察,低於55歲就需要開刀的白內障患者,竟比10年前高出4至5倍之多,評估可能是現代人離不開手機與3C產品、用眼過度,而讓白內障搶先報到。
双眼明眼科總院長 何一滔醫師
白內障何時開刀最好?
白內障若放著不治療,嚴重時可能導致青光眼而失明。過去因為白內障手術技術不純熟、傷口又大,許多人都以為要等到熟了再開;其實,近三十多年來,手術方式已經非常進步,反而是太過成熟的白內障,手術風險與併發症會跟著提高,也可能影響術後的效果。
到底白內障何時開最好?兩位專家一致認為,要決定開刀,年齡並非重點,若視力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時就可以考慮進行手術。吳孟憲醫師更提醒,有些白內障太成熟或水晶體已經腫大時,還可能引起青光眼,這時更要積極處理了。
高雄澄清眼科總院長 吳孟憲醫師
白內障手術技術愈發成熟
何一滔醫師指出,白內障手術日新月異,早期手術傷口大,甚至需要縫線,開刀後也可能對角膜組織有傷害,讓民眾不想太早動手術;但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手術方式從傳統超音波已經進展到飛秒雷射手術,不光是技術日漸進步、術後效果也愈好,傷口小、不用縫線,復原也快,還能同時矯正散光、近視與老花等問題,朝著精準醫療的目標前進。
單焦點、多焦點、焦段型有差別嗎?
除了手術方式進步外,白內障手術須植入的人工水晶體材質,也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也發展出不同設計與功能的水晶體,能提供給不同需求的族群更多選擇。
目前人工水晶體可簡單區分三種:單焦點、多焦點與焦段型。一般健保所補助的是屬於單焦點球面人工水晶體,無法同時矯正散光與老花問題;若對於視覺品質要求高的,就可自費選擇多焦點或焦段型人工水晶體,能滿足現代人的用眼全方位需求。
吳孟憲醫師說,現代人對於人工水晶體的期望,希望術後能有「連續視力」,也就是接近自然眼自動對焦的感覺,因此有焦段型水晶體的設計問世。「過去多焦點水晶體雖然也能看遠又看近,但夜間容易出現眩光、光暈等光學干擾問題,會影響夜晚的視覺品質。而焦段型水晶體則能提供看遠看近的連續視力變化,是目前最新的設計。」
延焦段、長焦段、全焦段各適合誰?
在焦段型系列水晶體中,又可分為延焦段、長焦段與全焦段,這三種的差別就在於能看到的視覺距離有多長。
何一滔醫師表示,延焦段水晶體的好處,簡單來說就是視覺景深增加,但能延長的視覺區比較短,僅能提供長距離與中長距離的視力,例如看儀表板、看電腦的距離,只要電腦字體稍大就不用額外配眼鏡也能應付。
長焦段則是提供長距離與中短距離的視力,距離只要在一個手臂的長度間都能看得清楚,對近距離仍看不夠清楚,但好處是,從長距離到中短距離的視力是連續性的,就像自然眼般能自動調節。
全焦段則是最進步的新技術,是把多焦的好處加上延焦、長焦的優點,能改善遠、中、近距離的視力,連拿手機的距離都能看得清楚,不僅能自動調節,對光線的依賴性低,即使在比較暗的環境用眼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品質。
*此圖僅為模擬示意,實際距離與視力表現會因眼疾狀況或水晶體度數不同有異
術前都要先評估眼睛狀況
吳孟憲醫師強調,雖然功能性水晶體已經愈來愈進步,但無論是哪種水晶體,都必須在術前先矯正散光,才不會影響開刀後的效果。至於治療前,醫師也會評估患者的眼睛狀況、再由患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做選擇。
何一滔醫師也提醒,進行手術前,眼科醫師必須精準掌握患者的眼睛狀況,有時甚至需進行更特殊的檢查,畢竟愈高階的手術,愈需要精密的檢查,才能協助判斷並幫患者找到更符合的水晶體類型。
此外,有些狀況仍可能影響白內障術後的效果,包括有眼底疾病如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破洞、青光眼的嚴重程度,甚至是乾眼症、角膜狀況等,都需要花時間在術前先做詳細檢查或治療,才不致影響手術的精準度。
兩位專家都呼籲,白內障造成的視力問題是慢慢發生的,平日就要做好定期檢查,千萬不要拖延太久,而現在手術技術進步、水晶體的材質術後穩定性高,建議可與醫師充分溝通討論,再慎選適合植入的人工水晶體,才能兼顧視力、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內容來源自: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8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