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青光眼如何判斷?眼科醫師揭3指標 治療趨勢1次告訴你

454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對視力造成的傷害更是不可逆轉,很多人只知道「眼壓高」是青光眼的危險因子,但有部分青光眼患者,罹患的是正常性眼壓青光眼(又稱低眼壓性青光眼),眼壓正常、沒有明顯症狀,隨著每天視力一點一點逐漸惡化,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因此藉由常規檢查提早發現、及時治療顯得相當重要。(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 2023-12-8)


如何判斷青光眼? 醫揭典型3大指標及好發族群


維持正常眼壓是由房水分泌和排出達到平衡狀態,當房水分泌過多或排出失衡導致眼壓升高,就可能造成視神經損傷,引發青光眼。朱智盟眼科診所院長朱智盟醫師表示,典型青光眼定義有3大指標:(1)長期眼壓偏高(21毫米汞柱以上)、(2)視野缺損、(3)視神經盤擴大,只要符合其中2項條件,即診斷為青光眼。


哪些人是青光眼的好發族群呢?具有青光眼家族病史、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曾受傷造成眼睛結構破壞、高度近視、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或慢性疾病發炎者,而年紀愈大罹患青光眼機率也會提高。此外,根據朱智盟醫師的臨床經驗發現,早期做過加壓式LASIK近視雷射,進行角膜切割時瞬間加壓至60毫米汞柱,恐提高視神經缺損風險。一旦青光眼發生,3至5年視神經細胞會逐漸壞死,千萬不可輕忽。


朱智盟醫師指出,眼科門診中青光眼患者比例不低,研究發現青光眼遺傳比例僅占約10%,除了前述可能成因,多數是原發性、成因不明,原發性青光眼又可分為隅角開放型和隅角閉鎖型2種型態。其中隅角開放型較為常見,但多數沒有症狀,往往檢查後才發現「視」態嚴重;至於隅角閉鎖型在急性眼壓升高時,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劇烈、產生虹視現象,必須緊急治療,避免失明風險。


初期以藥物治療 若無法穩定控制可考慮雷射或手術


治療青光眼會從藥物著手,常見有交感神經抑制劑、交感神經促進劑及前列腺素舒而坦眼藥水及碳酸酐酶抑制劑,或是一氧化氮的血管擴張劑等,不少青光眼患者會使用複合式藥物,包括抑制房水分泌、促進房水排出或縮小瞳孔來達到降眼壓的效果。當使用所有藥物後仍無法穩定控制眼壓,且檢查發現視野持續缺損時,就可以考慮雷射和手術治療。


雷射治療應用在隅角閉鎖型使用的是虹膜穿孔術,在虹膜週邊切開1個小孔,讓房水排出;隅角開放型青光眼則採用小樑雷射手術,由於必須在顯微鏡下經過特殊角度精準打在對的色素層,否則效果不彰,技術上相較困難。


此外,青光眼手術治療則有濾過性手術,傷口大且易有眼內炎感染副作用,另有近10年來也發展出微創手術做出通道來幫助房水排出。


微脈衝青光眼雷射 抑制房水分泌且能幫助房水排出


朱智盟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發展的新式G6微脈衝青光眼雷射,能抑制房水分泌,同時讓房水排出口擴大增加排出量,配合微脈衝技術作用在睫狀體上,降低施打過程中能量累積過多的副作用,相當安全。


雷射術後能有效降低30至40%眼壓,例如術前眼壓23、24,術後可降至16、17,雷射術後可減少藥物用量,穩定控制青光眼,雷射沒有傷口,術後約休息1天即可正常生活,出外可戴太陽眼鏡保護。每次雷射約維持3至6個月,整個療程約需3次並持續追蹤眼壓。不過,要注意的是,雷射前需注射球後麻醉讓視神經麻痺,術後會有短暫幾小時看不見,待麻藥退後就自然恢復,患者不需擔心。


一旦確診青光眼,需長期使用藥物控制,初期從視野邊緣開始受損,患者多半無感,直到視力衰退、模糊,往往已嚴重惡化。朱智盟醫師提醒,特別是青光眼高風險的族群應每半年定期做眼睛檢查,透過OCT(眼科光學斷層掃描)、視網膜攝影等詳細檢查,可以提早發現視神經盤有無擴大、不對稱,視神經厚度是否變薄等情況,及早診斷及治療青光眼,才能保留愈多健康的視神經纖維,預防失明。


# 首圖來源/ingimage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