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疾病

肝硬化與門脈高壓密切相關 微循環良好是關鍵

3210

所謂「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肝臟是全身最大體積的內臟器官,它不但具備製造、加工功能,也負責解毒、排泄和調整新陳代謝。當肝臟持續發炎、腫脹,導致纖維組織增生,慢性受傷產生的後遺症即為肝硬化,如果肝硬化的範圍愈多,肝功能受損愈嚴重,治療更加棘手。

肝臟反覆受到傷害、最終導致肝硬化的原因,常見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長期酗酒造成肝組織壞死、形成酒精性肝炎;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藥草、保健食品等,因藥物中毒引起肝細胞大量壞死;自體免疫疾病引起肝內外膽管細胞發炎壞死;以及先天性銅離子沉積於肝、腦等器官等。肝硬化早期通常沒有症狀,隨著病程的發展,患者可能會感到體力減退、容易疲倦,下肢水腫、皮膚泛黃、皮膚容易瘀青、出現腹水或水腫現象,嚴重甚至引發細菌性腹膜炎。

特別一提的是,肝臟是很特別的器官,周圍的血流系統包含有肝動脈和肝門靜脈2套系統,其中肝門靜脈提供肝臟總血流量的75%及總氧量的60%,堪為供應肝臟養分的主要命脈,也扮演肝臟解毒的重要角色。門脈系統與一般血管不同,一般血管是動脈連結到微血管,微血管再連結到靜脈;然而門脈系統的血流方向則為靜脈連結到微血管,微血管再次連結到靜脈,也就是位於微血管的兩端皆為靜脈。

肝硬化除了一般為人所知的肝臟纖維化之外,也和肝門靜脈高壓密切相關,當肝內結構被破壞,肝內小血管阻力變大,血液無法送進肝臟,肝細胞、星狀細胞、肝竇內皮細胞和肝內庫佛氏(Kupffer)細胞交互影響,造成肝內阻力上升和肝靜脈血量增加,進而會導致「肝臟內皮功能障礙」、「肝內微循環功能障礙」以及「肝靜脈功能失調」,恐提高肝硬化產生腹水、食道靜脈曲張及肝腦病病等併發症的風險。

微循環的基本功能是實現物質交換,運送養份至身體各細胞、帶走代謝產物,身體約有74%的循環都發生在微血管,微循環對於全身免疫防禦能力舉足輕重,當微循環發生障礙時,連帶影響全身大循環也會受阻,但現代人久坐辦公室、加上運動量不足,很難達成每天行走1萬步的目標,若能藉由外力協助,較能收取明顯快速的效果。

醫療科技不斷推陳出新,非侵入性的班默(BEMER)磁場物理治療儀問世,原理是運用磁通電產生微弱電流刺激肌肉組織,用以輔助治療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能有效刺激並調和受限或受損的微循環,增強身體免疫力,並激發自癒作用。一項柏林查理特大學附設醫院的特定研究指出,在使用BEMER達20天時,經由肝臟循環的血流量有顯著增加,對於脂肪肝有明顯改善;使用20天後穀胱甘肽的濃度明顯提升,這項自然抗氧化物對肝臟的健康至關重要。

預防肝硬化除B、C肝炎帶原者應密切追蹤,適時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若已有肝硬化,更應定期追蹤、及早治療。但生活中空氣汙染、噪音、壓力、飲食、情緒、睡眠或運動不足等,都與微循環障礙密切相關,然而疾病應防患於未然,藉由外在的高科技儀器輔助,更能輕鬆達成維持健康的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vs99DnN1Ts&feature=youtu.be#t=21m21s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