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頻繁使用3C產品,使得罹患高度近視機率提高,再加上眼睛長期暴露在有害的藍光中,也增加罹患早發性白內障的風險。1名45歲的女性上班族近視高達1000度,後來發現1至2年中又增加500度,經檢查後發現是核性白內障導致,經醫師協助申請健保事先審查後通過,手術置換新的人工水晶體後,裸視可達0.9至1.0,恢復情況良好。(2019-01-18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
人體眼球內的水晶體如同相機的鏡頭,能匯聚光線並調節焦距,眼科醫師莊宗憲說明,正常的眼睛水晶體透明柔軟而富彈性,當眼睛水晶體隨著年齡增加而慢慢發生硬化、混濁,使光線無法清楚穿透,產生視力模糊的情形,就像年紀到就會長出白頭髮一樣是無可避免的老化現象,白內障傳統好發於60歲以上,超過70歲罹患率高達9成。不過,根據醫學統計,來自50歲以下的青壯年族群,因高度近視、糖尿病等因素,致使罹患白內障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
如何判斷白內障上身?莊宗憲表示,通常為漸進式的視力減退,包括視力模糊、畏光、光暈或眩光、看東西的色彩對比度降低、夜間視力明顯變更差,就算更換眼鏡也沒有太大效果。醫學上藉由藥物僅能減緩白內障變化速度,無法改變視力,最有效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現在多採用新式的超音波乳化術,切口控制約0.2公分,不須打針麻醉、免縫線,將原有混濁的水晶體吸出後,置入可折疊的軟式人工水晶體,安全便利,復原快、發炎反應也低。
人工水晶體的功能和醫療效果不斷推陳出新,從早期的單焦點球面鏡片、非球面鏡片及抗紫外線、閃光片、雙焦點、三焦點和全焦段鏡片等,功能設計上無非希望能接近人體天然的水晶體功能,但目前仍無法百分百取代之。其中單焦點人工水晶體通常可以改善看遠的視力,看近時則需另外配戴老花眼鏡輔助,但優點為視覺敏銳度最高,對於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或青光眼的患者較適合。
三焦點和全焦段人工水晶體是目前較新推出的醫材,能彌補早期多焦點水晶體看遠和近都清楚,中間距離清晰度較差的不足。莊宗憲解釋,三焦點人工水晶體是遠中近都看得清楚,而全焦段則擁有遠中近距離可連成一線的清晰視力,能大幅改善早期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會產生夜間眩光的問題,提高夜間開車或活動的安全性。年紀較輕的白內障患者可選擇多焦點或全焦段鏡片以降低老花帶來的不便,術後大多可以看得很清晰,但對於距離太近或太小的字體,則仍需要另一副100度左右的眼鏡來輔助。
莊宗憲提醒,健保署目前規定矯正視力後0.4以下,水晶體已嚴重混濁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就建議可進行白內障手術。同時也強調民眾在術前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平時生活和用眼需求,是看近距離多,或是有夜晚開車的需求,不以人工水晶體的價格為唯一考量,才能提高生活便利、減少術後不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