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暖化,台灣在5月也飆出38度的高溫,走在路上一下子就汗流浹背,幾乎讓人不敢出門。日頭赤炎炎,也是皮膚病的好發季節,溼、悶、熱誘發溼疹找上門!中醫師鄭愛蓮表示,因為溼疹而求診的病患,夏天人數是最多的,主要是因為氣候溼熱、容易出汗,而溼疹的好發部位,大部分是手腳,脖子前後、腹部、大腿或是鼠蹊部。(2018-06-13 NOW健康 凌芸斐/台北報導)
身體排溼代謝出問題致溼疹
鄭愛蓮指出,溼疹的原因有很多種,大部分是因為身體排溼代謝出了問題。人體本身有排溼機制,如果代謝正常,通常可藉由排汗、排尿、排便將體內的溼毒排出,但若是毛隙孔的開合有異,代謝出問題,就容易引發皮膚疾病。
鄭愛蓮說,就中醫的觀點而論,當體內元氣不足,臟腑功能低下、代謝循環變慢,可能是病患脾胃的溼氣比較重,以至於脾胃「升降旋轉」氣化的功能出了問題,所以溼毒容易儲留在身體內。此外,溼疹的發作也與「肝氣疏泄」有關,建議溼疹病患要提早就寢並睡對時間,因為肝膽經的時間在晚上11點至清晨3點,在人體睡著的狀態下才能正常的運作,進行排毒、解毒與修復的工作。
肝膽經排毒祛溼修復身體功能
鄭愛蓮提到,曾有溼疹病患向她反應夜間皮膚特別癢,這是因為肝膽經正在排毒,但只要排毒結束後,夜裡皮膚就不會癢了,這也代表病患肝氣修復、疏泄改善。而病患睡得好,身體元氣修復的更好,溼毒代謝也會加速改善,身體變健康了,皮膚也會慢慢修復排汗功能。
治療溼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至少需要3個月至半年的時間,前面的1、2個月是最痛苦的,吃了中藥後身體開始排溼毒,除了患部搔癢之外,皮膚還可能出水,這些都是治療必經的過程。鄭愛蓮解釋,溼疹病人的體質屬「虛實夾雜」,中藥治療以健脾利濕的藥物為主,如茯苓、白朮、黃芩、小柴胡湯等等,若是嚴重的溼疹患者,會使用龍膽瀉肝湯,並輔以外用藥草藥膏,後期則使用補元氣的藥物,讓身體修復正常。
鄭愛蓮提醒,溼疹病患要特別注意皮膚清潔,沐浴的水不宜過熱,盡量使用肥皂代替沐浴乳。此外,飲食方面,海鮮、刺激性的食物需忌口,如辣椒、麻辣鍋等,冰冷的飲料和涼性水果盡量少吃,也要調整生活作息,多管齊下,溼疹才會慢慢康復,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