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

青光眼治療除了藥物 雷射治療提供藥物以外重要新選項

29

青光眼被稱為「視力的隱形殺手」,許多患者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視神經功能已逐步受損,等到出現視野缺損時,往往已難以挽回。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青光眼治療除了傳統藥物,現已發展到雷射與微創手術。只要能早期發現並持續治療,患者仍能有效延緩視力惡化,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NOW健康 黃子琳/桃園報導 2025-11-18)


青光眼臨床分4大類 約1/4患者屬於「正常眼壓型青光眼」


眼科醫師朱智盟指出,多數青光眼患者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只是因視力模糊、誤以為老花或度數加深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青光眼。在臨床上青光眼可分為4大類:


1.先天性青光眼:因排水管先天發育異常導致眼壓升高。


2.慢性隅角開放型青光眼:最常見類型,房水排出通道逐漸阻塞,病程緩慢、症狀不明顯。


3.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虹彩阻塞排水口導致眼壓急速上升,症狀劇烈,包括劇痛、頭痛、虹視、噁心嘔吐等。


4.繼發性青光眼:外傷、炎症、腫瘤或長期使用類固醇導致房水流出受阻。


朱智盟醫師表示,臨床上約1/4患者屬於「正常眼壓型青光眼」,即使眼壓值在正常範圍內,仍可能出現視神經萎縮與視野缺損。因此診斷時需綜合評估「眼壓、視神經杯盤比、視野變化」三項指標,任兩項異常即可判定為青光眼。


青光眼治療以藥物為主 近年雷射治療提供藥物以外重要選項


目前青光眼治療仍以藥物為主,如前列腺素類、交感神經抑制劑等,可有效降低眼壓。不過,長期使用可能引發乾眼、結膜充血、眼瞼皺摺等副作用,部分患者因此自行停藥,導致病情惡化。


朱智盟醫師進一步說明,近年雷射治療技術不斷精進發展,成為藥物治療之外的重要選項。


▸選擇性雷射小梁成形術(SLT):針對隅角開放型青光眼,能改善房水排出。


▸微脈衝導航小梁雷射術(MLT):結合AI導航與360度環狀照射,能量低、傷害小,幾乎無結痂反應,安全性與舒適度更高。


▸微脈衝睫狀體雷射:可作用於角膜邊緣的睫狀體區域,適用於開放型與閉鎖型青光眼,平均可降低眼壓約40%,恢復快,但屬自費項目。


另一方面,手術治療也有新突破。目前的「微創導管手術(MIGS)」可在眼內建立穩定的房水引流通道,與傳統「小梁切除術」相比,傷口更小、恢復更快、感染風險低,不過這項手術屬於自費項目,健保沒有給付。


朱智盟醫師建議,不論採用哪種治療方式,患者都必須長期追蹤,術後需定期監測眼壓、視神經「杯盤比」及視野變化,確保穩定控制。


青光眼日常防護指南 高風險族群每3至6個月應定期檢查


在日常生活中,青光眼患者應注意:避免趴睡,睡覺時可墊高頭部以降低眼壓、不要一次大量飲水、保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戒菸、減少長時間使用3C產品、維持均衡飲食。


此外,朱智盟醫師提醒,高度近視者、有青光眼或先天性青光眼家族史、曾有眼外傷或猛爆性虹彩炎、過熟白內障患者、3C重度使用者、長期睡眠不足或抽菸者,皆屬高風險族群,建議每3至6個月定期接受眼科檢查。


「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疾,一旦視神經細胞壞死就無法再生。」朱智盟強調,隨著AI導航雷射與微創手術的普及,治療手段愈加精準安全,但關鍵仍在於早期發現、持續治療與定期追蹤,才能守住寶貴的視力與光明。


# 首圖來源/Freepik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