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

植牙非萬靈丹 符合患者需求慎選醫師有保

1470
▲針對植牙的潛在風險與問題,林克承解釋的確存在,但透過精進技術與更謹慎的方式去面對,就能將植牙風險降至最低。(圖/ingimage)

 

近年來,植牙已被視為缺牙治療的普遍選項之一,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在牙醫界掀起一陣波瀾。《牙醫對你做了什麼?》這本書的作者,根據個人行醫手扎整理出對於口腔治療的觀點,他認為植牙問題多,並提出治療牙周病應是針對剩下的牙根進行根管,並做一整排假牙來治療,而非透過植牙來填補缺牙。此說法一出,許多牙科醫師紛紛加以反駁,認為與目前牙科文獻及臨床知識有所牴觸。(2017-09-20 NOW健康 林雁茹/台北報導)


為何有些牙醫會建議搭配植牙方式來治療牙周病?植牙真的危險嗎?牙科醫師林克承對此表示,患者須先釐清牙齒與牙周病間的關係,缺牙會導致鄰近部位的骨頭萎縮,以及其他原生牙因受力不均而位移崩壞,導致牙齒壽命縮短、牙菌斑滋生,出現牙周病,並使治療效果打折。


林克承認為,將全口咬合調整好才是治癒牙周病的關鍵。透過植牙將植體植入牙周後,齒槽骨會停止萎縮,對於周邊原生牙亦可提供骨頭支撐效果,相當於牙周病的補骨作用。此外,透過植牙將缺牙填補,也能使咬合更均衡,減緩原生牙負擔。


針對植牙的潛在風險與問題,林克承解釋的確存在,但透過精進技術與更謹慎的方式去面對,就能將植牙風險降至最低。例如植牙最怕傷到神經血管或穿孔,因此安全植牙首重精準鑽孔定位,而手術導引板則是精準鑽孔定位的關鍵所在,也是植牙未來趨勢。


結合4D斷層骨質掃描儀技術及口內彩色影像掃描的新式手術導引板,可讓醫師在植牙前了解患者口腔內的骨頭形態與神經血管位置、骨質及鼻竇等資訊,預先做好植牙角度、深度、植體大小、位置等規畫,並利用這些數據客製出數位動態手術導引板,讓醫師能精準將植體放到正確位置,大幅降低穿孔或傷及神經血管風險,相較於傳統電腦斷層掃描攝影,缺乏口內牙齦(牙肉)軟組織資訊,新式手術導引板精確度大幅提升,植完牙後的牙冠也更符合期待。


有關植牙患者常見的發炎問題,林克承指出,植牙後數年出現發炎症狀其實是由於採用黏著式固定假牙,其黏著劑難以清潔,易導致牙齦腫脹,但卻很少患者會了解。此問題可透過螺絲固持式假牙來克服,所謂「螺絲固持式假牙」是透過客製化人工琺瑯支台齒及牙冠將假牙固定,方便醫師日後可將假牙拆卸進行清潔,避免發炎並延長植牙壽命。


此外,患者往往只會留意植體與假牙材質,而忽略連結植體及假牙的接頭也扮演著植牙壽命的關鍵一環。林克承說,此接頭叫做支台齒,由於每個人的牙床條件、齒槽骨、牙齦寬厚度都不同,但過去支台齒尺寸有限且僅提供金屬材質,因此易


造成清潔死角、咬合不適、敏感或美觀等潛在問題。傳統固定的支台齒,未以牙齦高低客製化,因此假牙與植體及牙齦間無法密合,易導致細菌滋生;而透過3D齒雕技術客製化人工琺瑯材質的支台齒,則可避免這些問題,且能提升植牙彈性與耐受力,避免傷害對咬牙且不刺激牙齦。


林克承提醒,成功根治牙周病的關鍵在於缺牙重建及穩定咬合,讓全口牙齒皆處於穩定不動的狀態。透過手術導引板、螺絲固持式假牙與客製化支台齒的全面客製化治療,可將植牙風險與問題降至最低,並將缺牙治療方式單純化。而不是為了不植牙反去磨損原生牙,並大費周章製作十多顆假牙,卻仍無法抵擋牙菌斑滋生與牙周病的反覆發作。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分享此文:

我要發問

  • 稱呼:

  • Email:

  • 連絡電話:

  • 發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