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重聽10問

台灣老年性重聽盛行率相當高,據衛福部統計,60歲以上聽損者佔75%,已成為高齡者常見疾病。文獻指出,一般人大概從45歲開始就會漸漸出現輕度聽力受損。

一般認為老年聽損是不可逆的,且並非年老時才突然發生,而是因內耳耳蝸體聽神經退化,以致感音功能變差。耳內聽神經之毛細胞負責感知聲音與解析,但神經毛細胞過度受損而失去的聽力便無法再復原,進而造成溝通困難與誤解,影響社交能力與情緒低落,最後恐釀成失智症。

但也可說腦部的神經細胞在退化中而不自知,其實老人聽覺退化、重聽等,也可能是造成老人失智症發生的前兆。

國外研究指出,年長聽損者的失智比例比聽力正常者高出4成,且智力衰退幅度與聽力退化程度成正比。老年性重聽與失智症具關聯性,由於聽力受損者易焦慮、不願與旁人互動,因而導致失智症發生機率提高。

60歲至85歲以上的老人家若有聽力減退的症狀,比起急著去配戴助聽器,更應盡快就醫檢查,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藥物治療延緩聽力喪失。根據目前臨床醫學條件,想要改善聽力狀況,必須針對內耳的循環性,利用神經營養劑促使腦神經營養及活化,血流通暢俗稱打通血路,並佐以抗自由基、防老化等藥物,促進神經後,活化再生期能漸強聽力,也可預防神經退化的作用。

重聽雖然是老化現象,但不應聽任其逐漸聽力減退加重,或以為只要買助聽器來解決聽不清楚的問題,當心因為隨聽力日漸惡化,越使用助聽器擴大聲音也會越聽不到,甚至變成耳聾及殘障。

重聽可治療,特別是發病初期,治療最有效,但問題是初期是感受不到的聽力減退。因人類講話以低音域為主,而老人重聽是高音頻區的聽力先行退化,而感受不到,只有在聽力檢查時才能檢查出來,若此時,僅需休息調養或服用維他命即可恢復正常。

至於若感到聽力減少,像小聲聽不見或電視的聲音越來越大聲,當然聽力檢查可以迅速了解,因此建議中老年人必須每年做一次聽力檢查,以期早日發現聽力退化的病變。而早日服藥治療,均可改善。至少希望不要讓聽力越來越差而變成重聽或終生殘障。

聽力受損者,許多聽損病人拖到症狀嚴重時才求診,逐漸重聽而不自知,其實電視越開越大聲,或是講話小聲就聽不到,此時聽神經已萎縮、聽覺遲鈍、語音辨別能力變差,即便戴上助聽器,矯正效果也有限。

目前對重聽治療,以血液循環促進劑、神經營養劑及復活劑,再加上抗氧化劑等為主。初期聽力減退,甚至中度聽力減退,僅需服用內耳聽力及神經恢復的維他命及神經復活劑,則聽力都會改善,甚至完全恢復。

若中度重聽則除營養劑之外、再加上內耳血管通暢、增加滲透、抗氧化、及鋅、硒等藥物,即可達到加成的作用,服藥半年均可發現聽力改善的案例,故此鼓勵病人若有初期聽力減退的情形,應連服藥治療,預防聽力惡化,甚至還好恢復先機。

若是完全失聰則可使用手術置入人工電子耳。在日常生活上,重聽病人應輔以低鹽飲食並禁酒,同時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預防內耳神經病變及萎縮,進一步導致聽力退化加速。

初期的耳鳴是偶發性,倘若不馬上就診醫治,病況將逐漸惡化,由小聲的耳鳴變為大聲,原來只有晚上會有的耳鳴聲,病況惡化後一天24小時都會受影響,讓患者難以入睡;又睡眠不足、失眠也將促使耳鳴惡化、引發心理層面更大的焦慮恐慌,可說是相當痛苦。

而這種受到困擾的感受,只有病人本身的病痛,是外人所不能了解及體會到的,即所謂痛苦無人知,且長期耳鳴也會影響聽力造成重聽,因此大家必須重視耳鳴的治療及預防。

近來聽力受損的年輕人比例逐年攀升,據門診觀察,約比十年前增加了近兩成之多,成長快速主要的元凶就是耳機。一般來說,人們最小可聽見的音量,也就是所謂的正常聽力為負10至正25分貝間;往上增加,若聽不見26至40分貝間的聲音就可算患有輕微的聽損,聽力檢查表上超過30分貝就是開始輕度重聽了,就有治療的必要。

若長期暴露在耳機這樣集中且密集的音響環境下,永久性聽力受損很難避免的,會破壞內耳聽覺神經,不僅會導致聽損,還有可能會間接造成耳鳴、重聽及頭暈等症狀。多數因噪音導致的永久性聽力損傷,最後只能靠配戴助聽器才能聽見外界的聲音。

對於喜歡享受音樂,使用耳機的民眾,則建議配戴全罩式耳機,不要使用傳統的內塞式,以減少聲音直接進入耳道,音量則維持在聽得見即可,若完全聽不見周遭的聲音就代表音量超過了。

近年不當使用耳機,致聽力受損的30歲以下年輕患者,約增2到3成。大聲聽耳機,耳朵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音量下很傷聽力。聽力受損常有異常耳鳴症狀,連講電話或一般交談聲都聽不清楚,當出現類似的症狀時應速就醫,若逾一周未治療,恐留下永久傷害。

耳鳴就是聽覺傳導系統無法順利處理聲音訊息所造成,一般認為,耳鳴與內耳循環不良及神經萎縮有關,壓力、勞累、失眠都會引起反射性血管收縮,造成內耳神經萎縮引起耳鳴。耳鳴若不治療,血液中的營養供應長期不足,將造成內耳組織缺血,加速內耳神經壞死或萎縮,初期耳鳴惡化,進而變成重聽。

重聽一般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近來也有不少案例是發生在年輕族群。中老年人重聽主要是因為聽覺神經退化引起。而年輕族群發生重聽,除了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下損害聽力外,更多是因為生活作息及飲食不正常,造成膽固醇跟三酸甘油脂沈澱,使血管阻塞,血液無法順暢流通,組織因營養不足而壞死,甚至萎縮。還有人因為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及勞累等因素,造成血管收縮而血流不暢通,同樣也會引起神經萎縮跟退化。

一般因老化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重聽,常會伴隨著一個明顯的前兆─耳鳴。耳鳴常發生在忙碌且壓力大的現代人身上,過度疲勞、緊張、情緒不穩、用腦過度等,都會引起耳鳴。這些生活上的壓力及不良習慣,會慢慢地侵蝕身體,如果置之不理,有可能造成重聽或是聽力損害甚至失聰的狀況。

大型演唱會、音樂會現場高分貝音響,易對聽力帶來損傷,造成突發性耳聾。一般人若長時間處於50至70分貝的噪音環境中,身體就會開始出現不適,何況多數演唱會現場音量為了增加動感往往動輒超過100分貝以上,再加上歌迷狂歡的尖叫聲,嚴重者可能震傷聽神經,還可能有鼓膜破裂的危險。

對於此類突發性的音響外傷應多加小心,一旦出現耳鳴重聽等突發性耳聾異狀,就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治療,並在急性期控制住病情,以免釀成永久性的耳鳴與重聽等聽力損害。

針對突發性耳聾,通常在急性期間會先施以一周的類固醇藥物加以治療,多數人可於服藥後恢復正常。若未能在前兩周黃金期內加強緊急治療,恐因延遲而導致治癒效果變差,傷及聽力,而造成長期耳鳴、重聽及失聰。

突發性失聰就是內耳中風,也就是內耳中風,大多與工作壓力與氣候驟變有關。由於內耳血管血流受阻塞,內耳組織缺血壞死而萎縮,及神經細胞退化,而出現聽力減弱、耳鳴或暈眩等情形。

現代上班族長時間緊盯電腦螢幕,血液循環不佳的情況下,血液中的膽固醇就容易沉積在頸動脈血管壁及內耳血管,倘若血管阻塞而硬化,內耳及頸部血液循環不良也是原因之一,還可能引發耳鳴。

突發性失聰、耳中風的患者在發病初期就應儘速找耳鼻喉科醫師做檢查,把握前兩週的治療黃金期,透過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約九成都能恢復聽力。但如果錯過治療黃金時間,等到重聽嚴重,聽神經完全被破壞,才想來就醫治療,聽力恢復就很有限,恐留下永久性傷害。

在突然性耳聾,突然一側耳朵聽不見,稱之為內耳中風,大部份病人只要及早治療,聽力可恢復九成以上,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通常突然性耳聾病發後不久就會出現耳鳴的現象,病人大多不以為然,但隨耳鳴日益加重,聽力將逐漸受到破壞,最後可能惡化成重聽,因此若有此現象,病人務必儘早就醫,耐心服藥3~6個月,直至耳鳴完全消失才能停藥,以防重聽再復發。

一旦不幸出現聽力突然減退的狀況,須立即就醫,並注意是否為腦中風之前兆,不可輕忽。

由於突發性耳聾往往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發病過程又快又突然,民眾若是不明原因導致單邊耳朵聽不見,務必馬上到耳鼻喉科找醫師報到,千萬別輕忽小毛病,錯失治療良機。

這類症狀很可能是罹患突發性耳聾,這是一種感覺神經性耳聾,病人常於幾小時內突然原因不明喪失聽力,低頻聽力受損,這屬於耳鼻咽喉科常見的急性症狀。罹患這種疾病的人,多數是因為生活壓力過大,情緒過於激動,長期睡眠不足或飲食不當所導致。

低頻耳聾發作時會感到耳悶、耳脹、有堵塞感,耳朵就像漲滿了空氣一樣,有的病人會聽見類似發動機或風吹過的聲音,但一般不會伴隨頭痛。另一特徵是發病時,較為低沉的聲音聽不太清,而較尖細高頻率的聲音就能聽得清楚。

近年來,低頻聽力受損在國內上班族群中發病率成長快速,尤其是工作忙碌,壓力大,經常熬夜的業務人員及高級主管發生最多。最糟糕的是這種突發性耳聾類型極易被誤當成普通耳鳴或伴隨感冒的症狀而輕忽,許多人都是拖到久久不見聽力恢復才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

耳鳴治療愈早開始,治癒率愈高!目前耐心投藥是最佳的治療方式,患者千萬不要因為感覺稍有改善就擅自停藥,一旦症狀再次惡化,治癒時間就更加延後,遙遙無期。除了按時用藥之外,患者在生活中也可透過運動、休閒活動紓解生活壓力,避免過勞、睡眠不足的不良習慣。

耳鳴患者必須注意飲食習慣,拒絕口味重、過鹹的飲食型態。生活上,應減少工作壓力、維持充足的睡眠、多運動、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如此,才能提高治療效果,同時防止耳鳴進一步惡化。

如今已有多種抗氧化劑或神經維他命等新型藥劑加入治療,只要患者耐心投藥,大部分都能治癒。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日前針對超過16萬名、年齡介於40至69歲之間的英國人進行聽力調查發現,吸菸者聽力受損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要高出15.1%;吸入二手菸者所受影響更大,聽損的機率高出一般人28%。顯示吸菸越多、菸齡越長,聽損的機率就越大,只要戒菸,就能降低失聰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還不能確定,究竟是香菸中的有毒物質直接造成聽損,抑或與吸菸有關的心血管疾病降低了聽力,或是二者皆為的原因。因此提出呼籲,遠離香菸與遠離噪音一樣,都是防止失聰的必要措施。